李克強總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2014年工作回顧”的“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增強發展后勁”板塊中對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專門論述,“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支持發展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眾多‘創客’脫穎而出,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同時,繼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水泥等15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年度任務如期完成。”但是,在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方面仍然面臨困難和挑戰,“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農業基礎薄弱”。
在“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李克強總理提出,“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要求“保持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他在記者會上提出,“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的壓力,有多重風險,關鍵在于新常態下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間找到平衡點,這就使我想起中國人發明的圍棋,既要謀勢,又要做活,做活有兩只眼。形象地講,穩增長和調結構就是兩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謀大勢”。
國家發改委在提請全國人大審查的《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指出,在2014年“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在2015年“以創新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四是提升服務業支撐作用。五是增加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有效供給。”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全國人大的記者會上提出“要著力抓好新的增長點,包括新興產業、新興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產品”。
一、“產業結構”成為兩會代表的關注熱點
我國發展面臨“三期疊加”矛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能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粗放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兩會代表對于新常態之下的產業結構調整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表1 兩會代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觀點
企業代表 |
|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 衛小春 ——淘汰高消耗落后產業,工業上要調整耗水產品產業結構,強制要求水循環使用;要研制更多更好的節水產品。要加大對農業節水設施補貼。城鎮要深挖生活節水潛力。 |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 李東生 —— “中國工業集團也要經歷一輪競爭重組,但會比較緩慢,緩慢的過程會使重組的代價超出一個合理的水平。” 他建議國家要對支持中國工業發展制定更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引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工業領域,大力支持中國企業國際化。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李毅中 ——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不能僅僅依靠增量的擴張,而要重視存量的調整,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同時,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向4.0時代邁進。 |
全國政協委員、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茵 ——目前中國制造業處在轉型升級的陣痛期,“但即使陣痛也要提升,這是必經之路,也是必然規律”。“如果基本面是非常健康的,做好準備,就能夠很好地度過轉型的陣痛。以我的判斷,中國制造業的基本面是非常健康的。雖然全球發達國家提出高科技引領下的工業4.0,但我們的現實是,連3.0都沒有完成。只有在完成3.0的基礎上,才能再向4.0邁進”。 |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省委書記 徐守盛 ——“我們湘南地區是承接產業轉移基地的板塊。這個板塊主要是伴隨著沿海地區經濟轉型,也是結構調整的大趨勢。” |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總經理 李讜 ——“我國在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和船舶五個方面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因此,必須積極探索破解這一難題的新途徑。” 他建議,對于單位能耗高、環境污染重、產品質量低的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并且嚴格遏制增量;對于由于短期市場環境不好或結構性調整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通過市場調節和適時調控,推動結構轉型。 |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 張慶偉 ——“目前河北省一批鋼鐵企業退城進園項目已經啟動。我們在優化優化鋼鐵類企業產業布局方面要靠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能夠把它調優做強,通過新的工藝,特別是循環經濟發展,使鋼鐵企業既能夠支撐鋼鐵的需求,又能夠符合節能和環保的要求。” |
全國人大代表、奧克斯集團董事長 鄭堅江 ——中國制造2025是從工業化到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革命,最終成為一個創造、“制造+智能”的大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就是樹立中國自己的標準和知識產權,形成自發的、強有力的創造氛圍。 |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主任 唐利民 ——一個國家的制造業能不能走向世界,關鍵取決于原材料,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是制造業提檔升級的重要基礎。 他呼吁組織團隊,針對四川省釩鈦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展綜合開發利用,為“中國制造2025”打下良好基礎。 |
全國人大代表淮北礦業集團董事長 王明勝 ——煤炭的黃金十年已過,現在進入的是低谷運行、深度調整的新常態。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有助于解決老礦、枯竭礦的退出難問題,有助于煤企轉型和提高競爭力。重啟資源枯竭礦山政策性關閉破產,是加快煤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煤炭行業脫困的迫切要求。 |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工商聯主席 李衛華 ——新常態下要更加注重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加注重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培育,逐步讓新興產業“挑大梁”。尤其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生態環保、新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探索新發展模式下的持續高增長。 |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宗慶后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調整我國過剩的產業結構。目前我國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在國外一些欠發達地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二、2008年以來的產業結構主要變化
自2008年以來,在我國產業結構中,三大產業的產值逐年上升,第一產業占GDP比較大致持平,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比重緩慢上升。與此相對應,第二產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逐年下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明顯呈上升趨勢。
圖1 2008-2014年三大產業占比情況
圖2 2008-2014年三大產業對GDP貢獻率變化情況
三、2014年我國調整產業結構主要相關政策
整體產業結構長期處于落后和失衡狀態,這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為此,政府一直重視并進行調整。但是,政府目標并未能順利實現,由此導致我國經濟更偏重于數量的增長而不是質量或效益,所以,直至今天還在強調產業結構的調整。
自“九五”(1996~2000年)以來,產業結構調整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十一五”規劃強調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十二五”規劃提出“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一項事關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國務院和業務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相關管理政策,包括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產業振興規劃、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等。
2014年,在國家層面出臺的主要政策包括,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 [2014]26號)、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等發布的《關于運用價格手段促進水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有關事項的通知》(發改價格[2014]880號)。
各地方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同時結合當地情況,出臺產業結構調整相關及其配套的地方政策以優化當地產業結構。
表2 我國地方層面關于產業結構的主要相關政策
序號 |
時間 |
主要內容 |
1 |
2014.12.31 |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施意見》(甘政發[2014]129號) |
2 |
2014.12.27 |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青海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青政[2014]73號) |
3 |
2014.12.12 |
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西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晉政發[2014]39號) |
4 |
2014.12.10 |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北海市主體功能區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的通知》(北政發[2014]35號) |
5 |
2014.08.26 |
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關于做好產業結構調整涉及企業職工安置分流和再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冀人社發[2014]32號) |
四、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產業結構調整”
政府工作報告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2015年與2014年相比,進行了較多的調整。
1、更加注重創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出政府要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空間,為公平競爭搭好舞臺,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實現在發展中升級、在升級中發展。
2、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3、更加注重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
五、2015年的任務和挑戰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2025”規劃是由國務院立項、中國工程院牽頭的發展性綱要。它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該規劃將借鑒“德國版工業4.0計劃”,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計劃用10年時間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該規劃主要是結合中國制造業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工業4.0等趨勢,從技術、產業、產品、管理、制造服務化、核心軟硬件等領域做了長期的戰略規劃,其重點實施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等,更加注重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作為目標。
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振興制造業的國家戰略,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韓國的“新增動力戰略”,日本的“再興戰略”等,都不約而同地表明了國家對前沿技術研發的支持、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對新產品市場的培育的態度。由此可見,發達國家非常關注本國制造業,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升級也迫在眉睫。我國曾經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決不能錯過此次與傳統的黑色能源脫鉤、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使用的新一輪革命。
政府工作報告還重點強調了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新的產業革命的特點是“互聯網+X”。比如“互聯網+金融”,等于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制造業”,這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城市信息化”等于智慧城市。
制造業的網絡化、平臺化、扁平化和智能化將帶來顛覆性影響。上下游企業互聯、區域內企業水平互聯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聯將成為現實,不同生產環節分工會呈現進一步細化、專業化。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為緩解產能過剩“另辟新徑”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盡管已經提出了目標與展望,但是仍無法忽視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上所面臨的制約與挑戰。第一,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成本不斷上升。近年來,受傳統高污染、粗放型產業對環境破壞的影響,我國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空氣等都收到了嚴重的污染。為了保護環境而出臺的相關政策,都會使得環境成本上升,帶動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如何將資源型產業從高能耗、粗放型轉向低排放、節約型方向是我們需要思索和考慮的。第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戰略新興產業缺乏核心技術,人才、技術和知識相對匱乏。我國雖已成為制造業加工中心,但基本上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附加值低,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弱,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戰略新興產業往往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上,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體現這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含義。我們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走信息化道路,完成工業4.0,將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這所有的一切都對我國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提出了要求。這也是政府呼吁民間力量,大眾創新、萬民創業的原因所在。
經濟結構的基礎是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表現于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減少傳統的產業比重,提高新興產業的比重;二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之外新增或創新產業。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結合,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大國經濟和梯度結構優勢。并且在對外開放中,進一步擴大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產業,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擴大海外直接投資,通過一帶一路和自由貿區的建設促進國內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布局。
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我們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力量,但是其效率并不明顯。十八屆三中會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產業結構調整也應該重視市場力量和企業主體的作用。同時,更加注重技術創新,而創新的主體是中小企業。由此,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首次提出“創客”概念,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言,應該同時重視政府和國有企業的角色與作用及市場的自發力量,而且后者可能更為重要。
只有將產業結構調整放置于市場經濟環境中,通過市場力量引導調整,并且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創新相結合,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繼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市場與研究部蔣學偉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