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這主要是受外貿出口增長乏力、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大量第二產業產能過剩等原因的影響。政府意識到了單靠高投資、大力發展工業和對外貿易已經難以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第三產業應該是我國經濟和居民消費新的增長點。考慮到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輕資產、重創新的特征,幾乎不會受到我國實體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現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有利于突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潛力,吸引政府和投資者的目光,實現逆流而上。
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減緩,但我國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增長勢頭迅猛,這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到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方針的影響,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GDP達到262,203億元,貢獻了全國GDP總量的46.1%,所占份額再創歷史新高。但是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總值占GDP總量僅在3%左右,而歐洲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總值平均占其GDP的10%-15%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遠遠落后于歐洲國家,產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根據對過去幾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研究,并結合經濟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得出:到2016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將超400萬億元,產業銷售收入將超400余萬億元,行業利潤或將達43萬億,產業總資產將達810萬億元。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我國人均生產總值持續增加,已經到達以文化創意為消費增長點的階段。在2012年,居民人均GDP達到38,420元。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當經濟發展進入一定階段,人均GDP處于1500~3000美元時,社會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相當一部分居民的消費重心開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領域轉移,文化娛樂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我國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未來有望高速增長,這將是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2、居民消費水平
2013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61億人,比2012年末增加66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31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3.73%,較2012年提高1.16個百分點。總人口的增長將勢必拉動消費,尤其是80、90后消費群體和城鎮人口將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90后開始步入職場成為獨立消費個體,可以說80、90后逐漸成為了我國的消費主力軍。由于這一代人有著類似的成長環境,他們的消費欲望要遠遠強于他們的長輩。同時80、90后具有時尚的文化消費觀,在消費行為中他們往往看重的是產品的文化屬性而非產品本身的屬性,好比昂貴的咖啡、玩偶等實物產品對他們來說只是文化價值的載體,并非消費的重點。這群人也是影視、動漫、游戲等新時代文化創意領域的主要受眾群體,在這些領域擁有旺盛的消費能力。2013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高達216.5億,其中絕大部分票房收入由80、90后的年輕人所貢獻。
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同比增長9.7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同比增長12.37%。與10年前相比,兩個指標均增長兩倍有余,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居民滿足精神層面需求的主力軍。伴隨著收入的增加,我國居民的日常支出也呈逐年遞增之勢,其中居民的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在近幾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提升,增速高于總支出,反映出我國居民的消費領域正向著精神文化層面轉變,一些之前不甚景氣的文化創意細分行業,也由此呈現復蘇之勢。2014年4月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隆重開業,開業至今始終顧客盈門,收益態勢良好,一掃實體書店的頹勢。除此之外,近些年國內電影院線票房連續呈現爆炸式增長,各類型音樂會、演唱會層出不窮,電視綜藝、選秀節目持續火爆等現象也從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正在經歷著空前繁榮的時期。
3、技術環境
由原創激發的“差異”和“個性”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和生命。科技技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支撐,技術進步提供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需的不竭動力,文化與技術融合開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角。新技術新業態的出現,不僅拓寬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傳播途徑,使其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同時也改變了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形態,讓文化創意產品變得更為多樣化。
2012年8月,《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的頒布意味著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的正式啟動。十八大報告強調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加快和3G、4G、Web3.0時代的到來,新興文化創意業態方興未艾。
從目前技術和產業環境來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和社交媒體廣泛覆蓋與強力滲透,促使文化創意產業的新興業態發展態勢迅猛。其中視聽新媒體、網絡游戲、移動游戲是新興文化創意業態中的典型代表。新技術通過刺激傳統行業的轉型變革與融合創新,正逐步改寫一些傳統文化創意細分行業的整體格局和走向。
目前,科技與傳統出版融合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傳統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深化,社交化傳播正成為出版的重要方式,大數據分析與挖掘也將走進傳統出版業。在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大趨勢下,傳統出版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作為新技術和傳統出版業融合的產物,數字出版業在2012年迎來了用戶規模和收入規模高速增長,新興技術的應用愈加廣泛,盈利模式也日漸清晰。數字出版在整個新聞出版產業16,635.3億元的總收入中占比首次突破10%,達到193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5%。其中又以電子書、數字期刊、數字報紙的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達到52.6%,以網絡動漫和在線音樂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內容服務形態增速更是高達291.2%。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存的需要,而是有更多的休閑時間、有更多的財富來進行文化消費,從而滿足自身精神層面的需求。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處于一個非常合適的環境:宏觀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人均收入增長、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技術的進步等。這將促進產業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