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信息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大型醫院就已經將計算機應用于門診收費、住院病人費用管理、藥庫管理以及醫院行政人事管理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網絡技術開始在中國推廣,一些醫院內出現了部門級局域網。90年代,隨著因特網的成熟,才出現真正完整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根據衛生部的統計,目前國內已有31%的醫院建設了HIS(HospitalInformation System,醫院信息系統):國內有17000多家縣級以上的醫療機構,5000多家醫院建設了HIS。根據IDC最新出版的報告《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2013-2017年預測與分析》,2012年中國醫療行業IT花費是170.8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16.6%,預期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接近15%。但是市場火爆的另一面卻是,全國范圍內做HIS的廠家過萬家,有點客戶和生存能力的廠家過千家,產業集中度低、公司整體規模偏小,行業尚處于市場探索期,尚有一些基礎結構問題有待解決。
【發展桎梏】
衛生部十二五信息化規劃從頂層的角度將這一總結為:缺乏頂層設計和信息標準,信息孤島和信息煙囪問題突出;組織機構建設滯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政府投入不足,缺乏資金保障和激勵機制;衛生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衛生信息化法制建設滯后等。
而從醫院角度來看,HIS的問題更多地集中在個性化定制和后期維護問題。國內的HIS公司過早地進入了價格競爭紅海,在前期客戶需求調研和后期跟蹤服務方面投入不夠,而由于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HIS需要不停的修改以適應每一家醫院的需求。這也就造成了供求雙方的矛盾。由于懂醫院、懂醫生又懂信息化的專業人才過于稀缺,醫院往往不能判斷HIS供應商是否能夠滿足自身的發展要求,而HIS供應商也不能從根本上理解醫院乃至醫生的工作訴求,很容易造成系統基礎架構上的不合理;而在后期運營中,國內普遍投入水平較低,無法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對系統進行調整和追蹤服務,而缺少修正與維護的HIS往往淪為了雞肋的角色,信息不能有效流通與共享,用戶也就無法享受信息化進程帶來的便捷與高效。這一點可以體現在HIS的費用構成上——在美國,HIS建設費用中軟件費用、硬件費用和咨詢培訓費用一般各占1/3,而國內HIS中,硬件費用一般占80~90%以上,并沒有咨詢和培訓專項費用。
此外,雖然信息化系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但各家醫院都是由不同供應商開發、獨立運營的,標準、口徑各不相同,其信息流通必然受到系統不同的影響。據調查,全國已建立HIS系統的250家三甲醫院中,除去5家采用自研系統的,其余醫院所使用的HIS系統來自34個不同的供應商,即不考慮地理隔離的情況下,任意兩家醫院使用同一公司提供系統的概率只有2.39%。想在這種復雜多樣的系統中完成信息互聯互通,其難度可想而知。
除上述問題外,移動化是制約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桎梏。據全國醫療信息化聯盟統計,截止2013年4月,全國789家三甲醫院中只有31家開發了移動醫療系統,正如上期所述,PC端的固定性會很大程度限制醫護人員登入系統的活動范圍,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4G技術的普及,終端移動化將會是整個行業的大勢所趨。
由此觀之,提高解決方案的定制化與后期維護服務、著力解決未來醫療系統的整合與統一、積極發展系統在移動設備上的普及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服務醫院的重點。
前述三個問題中,加強方案和后期維護看起來是供應商本身的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醫療機構的稀缺和我國地域的廣大,供應商的客戶本身分布就較為分散,提供現場服務存在天然困難,而醫療系統的非標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維護的難度。所以互聯互通和移動化才是激發行業潛力的關鍵。
【突破點猜想】
醫院聯合體或是提升服務、破除壁壘的催化劑
在我國,由于各醫療機構所屬系統不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架構,醫療機構之間的壁壘很難破除,給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帶來了很大不便,也為患者雙向轉診制造了很多麻煩。從短期來看,由于醫院權屬問題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牽扯利益方較為復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打破的,所以想要自上而下實現醫療系統的統一和互通并不容易。
所幸新醫改過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種新機制——醫院聯合體。所謂醫院聯合體,即由一所三級醫院,聯合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醫療聯合體”,醫聯體內各合作單位雙向轉診。主要模式有契約式、托管式和兼并式,通過技術合作、托管契約、產權結合等方式關聯各個獨立醫院,實現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由于涉及到病人轉診,就勢必要先讓病人的信息、診斷歷史、所做檢查和醫保關系在系統內進行流通。受此推動,醫院聯合體已在小范圍內破除了院間壁壘,部分實現了信息化工程的融合。例如馬鞍山市立醫療集團,馬鞍山市政府分離市屬4家公立醫院和市衛生局的隸屬關系,組建起市立醫療集團,下轄1家三甲綜合性醫院、3家二級??漆t院、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履行政府的辦醫職能。醫療集團在原有醫院HIS系統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了集團內各醫院化驗檢查的聯網操作,臨床檢驗實現了“病人不走標本走”,檢驗結果實現了“同城互認”,建立起了覆蓋各個醫療機構的區域網絡。
除此之外,隨著民營資本的逐步介入,催生出了另一種民營醫療集團。不同于公立醫院,它在創立伊始就不存在產權和管理權壁壘,往往以模式復制的方式進行市場擴張,業務模式和信息標準較為統一,并且完全按照市場化集團管理模式,使得集團與成員單位之間、每一個成員單位之間信息溝通流暢、共享便利。
除了資源配置的需求,醫院聯合體模式還能顯著降低信息化方案采購成本、系統維護成本,從成本角度推動醫院信息互聯。此外,當區域聯合體采用同一種系統時,可以統一設立信息科,不但方便工作的協調溝通、實現信息的統一維護與管理,也能為工作人員提供更大的施展平臺,有利于人才的引進。從長期來看,需求方的集中化趨勢也將會給供給方提升集中度、提高服務質量、形成統一標準提供機會。而且,聯合體內醫院往往處于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較為集中,也為供應商提供后續服務創造了便利條件。與此同時,供應商也可以借此機會由點及面地鋪開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確立品牌優勢。
桌面虛擬化或是醫院信息系統移動化的有力武器
桌面虛擬化是指將計算機的桌面進行虛擬化,以達到桌面使用的安全性和靈活性。無論何時何地、使用何種終端設備、何種操作系統,用戶都可以登錄“桌面虛擬化”系統進行移動辦公。相較于傳統HIS系統移動化路徑,利用桌面虛擬化技術推廣移動化的獨特優勢,或可使其成為另一個行業突破點:
1.設備兼容性高,提高移動性的同時降低了購置成本:作為云計算的一種方式,桌面虛擬化技術使得所有的數據處理都在服務器上進行,大大降低了對終端設備的要求:不需要傳統的臺式機、筆記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成為可用設備。醫護人員可以借助于越來越普及的智能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訪問系統,進行移動化辦公,不再受限于PC設備有限輻射范圍,也不再需要醫院統一配備設備,提高移動性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購置成本。
2.降低了后期維護難度,提高了系統穩定性:虛擬化操作屬于單機多用戶訪問,運行設備較少,不但便于信息的集中式管理,而且系統調試、升級只需在信息中心進行,能夠簡化維護環節難度、降低系統維護成本。除此之外,當設備出現問題可以直接轉入備用服務器,不會因調試與維修導致一段時間內系統癱瘓,從而保證了系統的連續穩定。
作為我國醫療信息化的關鍵一環,醫院信息化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政策鼓勵與資金扶持,不但要完成信息化在醫療行業的突破、利用自身產業鏈優勢推動醫療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鋪開,還肩負著推動醫院信息共享、資源合理配置的重任,爆發式增長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誰能把握住行業下一個突破點,就將擁有市場上的絕對先機。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銀行事業部史詩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