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大陸有將近一半的民營實體書店關門停業,那些過去圍繞在南京大學附近熱鬧非凡的民營書店,如今已有不少已消失在大眾的視野當中。由于殘酷的低價競爭、高昂的店面租金和人力成本、過重的稅費以及融資困難等現實性問題,民營實體書店市場已經發展到舉步維艱的境地。自2012年以來,我國大陸圖書市場的地面銷售收入已經出現了連續兩年的負增長,而網絡銷售在整體市場中的收入占比則由2011年的22.73%上升到2013年的28.26%。
然而,相比于大陸市場的水深火熱,創立于1989年的臺灣“誠品書店”已經結束了長達15年的虧損,開始進入向海外市場快速擴張的階段。如今的誠品,除了臺灣島內的40余家門店之外,海外的首家分店已于2012年落戶香港銅鑼灣,大陸的第一家分店也將在2015年亮相蘇州。而同時,誠品“上海中心”店、北京及深圳的分店均已經進入到了積極籌備的階段。
事實上,在電子商務發展勢不可擋的今天,電商平臺間的廝殺已經不可開交,實體書店想要繼續在書籍銷售中分得一杯羹,其力量更是顯得微不足道。雖然誠品書店并不是在創立之初就預見到電商在當今這個時代的殺傷力,但它早在多年前就放棄了純粹的圖書銷售模式,轉而向著復合式的經營思維發展。而正是由于這種多元化的營銷方式,才成就了讓網絡書店望塵莫及的“誠品文化”。仔細想來,“誠品模式”的秘訣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
秘訣之一:主業養文化——20余年的苦心經營,文化培養奠定了誠品的群眾基礎。
雖然如今的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了臺灣高端讀者的“精神地標”,但是在創立之初的15年里,書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書店難以盈利一方面是由于昂貴的店面租金,另一方面則是源于誠品常年將經營所得用于新店的開設。除此之外,誠品還不惜占用龐大而昂貴的商業空間用以在書店內開設畫廊或進行其他藝術品展示,以肩負起文藝傳播的責任擔當,這也成為了誠品常年虧損的間接因素。誠品就是這樣,用十多年的時間,以不計回報的堅持搭建起了“誠品模式”,同時也收獲了華人讀者對于“誠品”的信仰與追隨。而誠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誠品集團為書店打造的強大體系,以保障書店在虧損期間得以持續成長。
首先,為科學掌控圖書派送的頻率與數量,誠品采用了數字化的物流管理流程:雖然數字化系統本身來源于外部采購,但誠品開發物流公司在書籍的倉儲、配送等方面給予了書店強大的支援。利用自身的物流通道,書店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讀者需求的特性以及實際的銷售記錄,有選擇性地向全臺灣的40多家門店安排70余萬種圖書派送的數量和發貨的頻率,從而大大提升了書籍的倉儲和物流管理效率。
其次,除了增強書店在物流配送方面的硬實力,誠品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成本用以擴大自身在臺灣及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和社會聲譽:誠品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書店以開拓網絡書店的電子商務業務;組建海外籌備組,以直接投資或合資的形式開拓在海外華人市場中的知名度;成立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圖書捐贈、閱讀分享的活動形式,為偏遠地區送去所需要的書籍,以擔負社會使命,建立社會聲譽。
誠品書店苦心經營的這些年,也正是臺灣人閱讀習慣改變過程的一個縮影。誠品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將自身的文化理念滲透到讀者的骨子里,這樣的文化反應到市場中,就是網絡書店搶也搶不走的客戶群體。
秘訣之二:副業贏天下——“百貨”模式反哺書店經營。
20多年的文化培養,使得誠品已然成為了臺灣的“文化標桿”,但高人氣也未能給書店帶來豐厚的營業收入。以臺灣101大樓旁的信義誠品為例,書店四萬平米的店鋪面積,每天光租金成本就高達20萬元人民幣。由于店內書籍很少有折扣活動,書店面臨著“看書的人多但真正買書的人少”的困境。書店無法靠賣書盈利,就必須通過其他的途徑消化成本。信義誠品將四分之三的面積出租給其他品牌經營商場,這些商家與誠品書店保持著微妙且雙贏的合作關系:誠品書店是商圈人氣的保證,它憑借自身在年輕的高端消費群體中的影響力為精品商鋪和高端餐廳聚集人氣;而這些商場店鋪則倚靠著商圈的超高人氣,為誠品回饋源源不斷的租金收入。
除此之外,誠品也注重周邊商品的自主開發,以延伸閱讀的形式增加書店的收入來源。到目前,誠品擁有的文化商店的種類包括了音樂館、風格文具店、兒童書店、Art Studio、Cooking Studio、家裝精品和高端餐飲。同時,誠品每年會舉辦幾百場的文化展演,展演的形式包含了表演藝術、講堂、文化活動、設計展覽、創意集市、公共藝術等多種形式,但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對觀眾收費。
2011年,誠品全年的顧客總人數達1.2億人次,而收入結構中的70%來自于副業和商場的租金收入,僅有剩余的30%來自于圖書銷售。
如今的誠品之于臺灣人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書店,而是文化的信仰與生活的品味。書店傳遞給讀者的,也不僅僅是文字與知識,誠品對于文化的執著、藝術的珍惜和生活的尊重都成為了每一個讀者的真實感知與體會。誰也沒有想到,誠品在熬過了第15個虧損年后,會在第16個年頭迎來了柳暗花明。“誠品現象”的興起,也使得“我不在誠品,就在去誠品的路上”在一時間成為了粉絲熱衷的網絡簽名。
誠品有一句著名的宣傳語:“一座城市的氣質在于書店”。是的,如果一座城市沒有了書店,那么這座城市就如同沒有了靈魂和精神。誠品書店的這些年,一直在用自己的故事講述著他們的文化堅守與情懷:靠賣書為書店養足了文化,用副業為自己贏得了天下。
只依賴圖書銷售生存的實體書店,就像是公共圖書館和網店的免費展臺,沒有了價格的優勢又占盡了成本的劣勢,終將會成為死在沙灘上的那朵浪花。實體書店的發展之“困”是國民閱讀習慣的改變,折射到現實中就是書店經營入不敷出的前進之“難”。當文化之“困”被真誠感化,經營之“難”也會迎刃而解。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模式的簡單復制或許遠比想象中困難:相比于臺灣,在閱讀習慣更為參差的大陸圖書市場,閱讀習慣的培養或將成為更加艱難和耗時的任務;缺少了如誠品集團這般“清心寡欲”的土豪老板,試問還有幾家書店能夠放棄對利益的斤斤計較而不計回報地為文化執著地投入?這或許也要為下一個“誠品模式”能否復制成功畫上一個問號。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咨詢事業部羅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