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探討——餐飲行業商業模式分析
餐飲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伴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從工業的標準化中所得到的靈感以及融入了互聯網輕資產、快公司的商業元素,這一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在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一、連鎖與標準化、規模化的問題
一家大型餐廳,有專門的后臺廚師,有專門的收銀員,有負責點菜送餐的服務員,分工高度精細。按常理來說,這樣的分工與流程速度已經達到最快。當年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對世界制造業做出了巨大的的貢獻,就是因為他最先采用生產流水線技術,讓站在流水線旁的每個工人專做一項業務,使“各顯其能”的原則發揮到極致,大大加快了總體的產品生產速度。而流水線技術,目前也被大量應用到規模化生產服務領域。
但是為什么顧客還經常對上菜的速度不滿意呢?關鍵問題在于產品設計上。點心單上有十幾種選擇,包括三明治、熱狗、餅干、土豆片、面包、熱飯等等;飲料單上也有十幾種選擇,包括可口可樂、雪碧、礦泉水、酸奶、各種啤酒、紅酒、白酒等等。一個小飯館每年都在往菜單上添加新菜品種,這樣菜單上就可能會出現六七十種選擇。這么多的選擇對消費者當然好,可以適應他們的個性化偏好,但問題是,服務速度就會下降很多。如果把這些吃的、喝的等各種可能的組合放在一起,又要考慮到有的人買一種,有的人買三四種,這就有了上萬種吃的、喝的組合。
菜單這么長,就不可能把餐館做成規模化的公司,而只能靠日復一日賣餐飲賺些小錢。因為菜譜很長、很細,就只能以特色花樣來定義商業模式,這就跟廚師的水平和能力連得很緊,就得找真正的好廚師。這樣困難就來了:如果要擴大到100家分店,怎么才能找到100位好廚師?即使能找到,又怎么保證他們做的菜是一樣的呢?僅僅要求兩三位廚師把菜做成味道和色相都一樣,那也許能做到;或者,如果菜譜上只有兩三種菜,要求100位廚師把這兩三種菜做成一樣的,那也能做到。但是,要求100位廚師把六七十種菜都做成一樣的,以此來保證公司產品質量的一致性,那就非常困難了。在餐館分店擴張的同時,如果沒辦法保證各家分店的菜基本都一致,那么,最后就會毀掉公司的品牌。這就是為什么特色性、多選擇是餐飲業規模化發展的敵人。實際上,即使能夠讓100位廚師通過訓練確保做菜風格的一致性,在操作過程中要生產六七十種菜并保證質量,也很難管理,流程會太復雜!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成長前景方面,俏江南這些多選擇性的餐飲企業遠不如麥當勞、星巴克和永和大王等連鎖化的標準化企業。
解決方法:做減法。最好的設計是組合幾種套餐,就像麥當勞一樣,把幾種吃的、喝的組合都先放入菜單中。在這種規模化服務面前,只能靠減少選擇空間來加快速度、實現規模化要求。以10種左右最受歡迎的套餐為主,開連鎖分店,而且是在一個城市中,集中在一個地方配料并將每種套餐做成九成熟,然后分送到各分店去銷售。這樣,廚師就集中在一起,產品質量也能保證一致。在這種模式之下,餐館不再以菜的味道取勝,而是在保證基本特色的前提下,提供快速、方便的飲食服務。這樣一來,開100家分店和開10家分店,差別不大。到處都可以送,不需要請太多廚師,特別是不需要請出名的好廚師,方方面面的成本都能降低。并可以大大簡化質量管理,簡化做菜流程管理,使規模化擴張的空間達到最大。
二、案例討論:星巴克咖啡
1.規模化
星巴克目前有差不多20,000家分店,遍及全球,這是星巴克跟微軟、谷歌類似的地方,都有廣大的消費群體。在全球各地星巴克一周銷售6,000多萬杯咖啡飲料,每月銷售差不多兩億多杯。按每杯5美元算,僅咖啡銷售就可以達到每月10億美元以上。
2.輕資產、快公司
以上海陸家嘴為例,星巴克非常密集,共有21家店,開店速度也非常之快,在陸家嘴,星巴克的空間通常都很狹小,除了制作咖啡必備的設備、吧臺之外,僅有極少數的桌椅供消費者使用,采用了廣泛布點、簡單建店的策略,開店速度快、員工培訓快、消費者翻臺率高、消費時間短,一切都非常符合現代年輕人的特點,配得上現代商業的節奏。客戶在消費的同時,感受到的是一種文化,而星巴克則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成本,樹立市場影響力。
3.減少廣告
幾乎所有公司品牌宣傳都要花大錢做廣告,以此來在消費者群體中建立信任和形象。但是,到目前為止,星巴克沒有投入任何直接的廣告費用,可它的品牌卻是全球咖啡行業最響的,這也是星巴克最大的成功秘訣。正因為它不花錢做廣告也能有最好的品牌,它每賣出一杯咖啡的邊際成本就很低,賺錢的空間就更大。從一開始,星巴克就只選擇在最繁忙的市區交叉路口開咖啡店,雖然這些地段地皮租金很高,但非常醒目的位置給星巴克最自然的廣告效果,過路來往的人不可能不看到招牌門面,看的次數多了,品牌信任自然就來了。
4.標準化的效應
全球化、全球范圍內的人口流動,為星巴克這樣的品牌連鎖店帶來了空前的機會。經常出差的人沒有時間、可能也沒興趣去了解當地琳瑯滿目、七七八八的咖啡館,去問哪家咖啡館的咖啡更好、更合我的口味。如果看到哪里有星巴克,很自然,肯定會去那里,因為熟悉他們的咖啡單、熟悉他們的咖啡口味,一進去就知道要什么。換句話說,一旦紐黑文的星巴克把我變成了顧客,我就成了世界各地星巴克的顧客,倫敦、米蘭、新加坡、香港的星巴克就不必對我做廣告,我就已是他們的顧客。全球化帶來的跨國人口流動擴展了星巴克的品牌形象,為星巴克節省許多廣告開支。實際上,像經常旅行的人也需要有這樣便利的連鎖咖啡館。
星巴克從1971年成立至今,用四十多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企業,市值達到580億美元,不得不說是商業領域的一個奇跡。而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穩健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則在于星巴克對商業模式的選擇,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可以實現內部快速復制的企業,而通過商業模式、經營策略又建立起了一個不可逾越的“護城河”。
從理論上講,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資本可以自由流動,不同領域或行業投資的平均收益率也是基本相同。在實踐中,不同領域的投資收益率差距巨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資領域的性質及其商業模式的差異化。不同的投資領域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同一投資領域也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選擇主要取決于投資領域的性質或技術經濟特征、企業所擁有關鍵要素、市場需求條件等。實際上,商業模式也很難復制或轉移,而且并沒有一種普適的商業模式,只能適應于投資領域、企業自身條件和所處的市場環境。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銀行事業部黃昊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