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的選擇——代表性行業商業模式分析
決定個人或國家富裕程度的不是其所占有的財富數量,而是生產財富的能力。而生產財富的能力除取決于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自然條件、要素的數量及質量外,更多的在于其生產過程的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尤為重要。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組織資源創造財富的方式。
1766年,中國處于乾隆盛世時期,當年朝廷的財政收入是4,937萬兩白銀,按照目前一公斤白銀3,600元的價格來算,相當于今天的11.4億美元。無錫尚德公司成立于2001年,2007年的收入是12億美元。也就是說,當年一個盛世朝廷的收入還不及一個成立六年的民營企業。其關鍵原因在于它們處于具有根本性區別的技術時代。
中國有句俗話:“無商不富”,只是傳統的“商”最多只能帶來小富,比如搞異地貿易,從價格低的地方買下貨,運到價格高的地方賣,賺取其差價。現在,中國制作的衣服出口到美國銷售,每件衣服的毛利只有2美元,扣除相關的費用,最終僅剩下很少的利潤。而傳統的服務業,由于進入門檻低,市場競爭激烈、市場規模小等原因,其盈利水平也是很低,例如小型的餐飲、修理等服務業。換句話說,依靠銷售產品和服務的傳統商業是可以賺錢,甚至比做一般企業員工賺取更多錢,但是這些傳統的經商容易成就小富,很難成為億萬富豪。
傳統商業都是以銷售產品和服務賺取當前的錢為特點,它們需要每天重復經營、積累,但人的實際生命畢竟有限,一生也只能積累非常有限的財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擁有億萬財富,并不是說他已經實現了這么多的盈利收入,而是股票市場對他所創建立的微軟公司未來的收入非??春茫敢饨o微軟公司的股票很高的價格。這其實是其未來收入的貼現,而這種貼現只能在資本市場實現。
一個公司辦成功了而且職業化的管理也到位,那么,這個公司就具備未來生存經營下去的前景。但是選擇不同的行業,就存在不同的經營方式,不同的商業模式。有的商業模式可以使一家企業迅速壯大,有的商業模式則可能使企業不適應市場競爭需求而慘遭淘汰。
1.農業
農業是最傳統的行業,在沒有技術變革的情況下,對同一種農作物而言,每畝地所需要的資源和勞動投入都是一樣的。由于每畝地的種植成本相同,農作物的邊際成本是常數,導致難以產生規模效應,所以農業的產出跟投入屬于是線性關系。而且農業又是靠天吃飯,其收益的不確定性非常大。
現代農業已形成一個固定體系,除了農業種植的本身之外,還包括配套的物流、銷售等環節。現代農業主要通過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來實現利潤,而單純依靠對種植型農業大規模的投資產生超額利潤的難度已愈發增大。
2.制造業
以豐田公司旗下的“雷克薩斯”汽車為例,每一輛汽車平均售價為4萬美元,公司銷售這種汽車所獲得的收入很高,但是,每輛車的制造成本也很高。為了生產一輛車,公司必須制造發動機、車身,并且購買輪胎、座椅、方向盤等零部件進行組裝,而且這些零部件一樣也不能少。雖然制造業可以產生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邊際成本也會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呈現出遞減的趨勢,但是這種成本遞減存在一定的限度,下降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很難再降低。除非發生技術性的變革,而這個邊際成本的最低水平則決定了制造業的最大利潤。
雖然制造業的利潤上限容易被看到,但是相對于農業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邊際成本下降的趨勢也已非常明顯,可以為企業主創造出更高的利潤,同時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3.軟件業
以微軟公司為例,公司投入一定的成本開發出一種Windows操作系統軟件,每賣出一套軟件可以獲得260美元收入,但是其直接成本僅為一張光盤的價格,而且相對于銷售價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可以直接將260美元看作毛利,成本低且市場空間巨大,這為微軟公司帶來的利潤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軟件行業,成本通常指為開發軟件投入的開發成本。隨著銷售量的增加,邊際成本不斷被攤薄,無限度地降低直至接近于零。這種特征便是軟件行業相對于制造業的強大之處。
4.互聯網
以騰訊公司為例,公司開發出了QQ或微信這樣的軟件,供PC或智能移動終端使用,這些軟件本身是免費的,單純的開發成本也不高,但是開發完成之后,使用者越多,其互聯網價值將越大程度的體現。用戶通過軟件形成一個穩固的圈子,圈子中的人數越多,用戶更換該產品的成本也會越大,即產品的粘性會更強。在獲得了大量的用戶群體之后,互聯網企業便嘗試從中獲利,獲利方式通常有幾種,一種是利用其用戶的廣泛性挖掘廣告價值;另一種是銷售虛擬的產品,雖然購買者可能僅占有用戶總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但是在一個海量用戶中,足以賺取較高的利潤;第三種模式則是作為一個平臺,向平臺的使用者收取“租金”。
相對于軟件行業,互聯網產品的邊際成本可以下降到零以下。也就是說,當使用者增加到足夠多數量之后,用戶的繼續增加不但沒有產生成本,反而在直接為互聯網貢獻利潤。在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下,其利潤空間被極大地提升。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銀行事業部黃昊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