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給我一片天——PE切入國資國企改革的領域
作為國有資本直接所有者的各級國資委擁有主要的產業資本,它的規模非常龐大,難以通過一個基金來運作。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所持股權可以分別設立多個基金,不同的基金分工負責不同的特定領域。國資委和其它國有股東減持股權的收益(套現)和投資PE的財務回報或紅利(在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紅利基本上被消耗掉)可以作為財政收入,使相關公眾或相關的社會服務或福利領域(養老、醫療、住房、扶貧、教育、科技開發等)直接受惠,補充這些領域的投入不足,使國有資產回歸到全民所有、全民分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從而建立實體經濟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直接聯系。一方面,這可以大大增加公共服務領域的資金來源,有助于在體制轉軌最艱難的時期,保障社會公平、保住社會穩定的底線;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追求投資的安全性和回報率的壓力,能夠成為企業改善經營、完善公司治理的積極力量。國資委的職能限定于政策制訂和監督,資產管理的具體職能由管理公司或投資基金履行。這些公司或投資基金有明確的職責界定,實施獨立和專業化管理,并按績效標準進行考核。PE管理公司中的LP適宜以社會性機構投資人為主,所以國有資本應該逐步退出LP,而專注于公共服務領域。
中國的公共財富,除作為主體的國有企業所代表的國有資產以外,還包括外匯儲備、國有土地(包括礦藏等自然資源)及財政資金投資的國有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可以將它們及其所產生的收益全部注入基金,再分配給全體民眾,從而實現“還富于民”,實現真正的全民所有。在這方面,美國阿拉斯加州永久基金就是一個成功案例。阿拉斯加州石油開采全部收入的75%交歸州政府,并以此取代稅收,其余25%歸入阿拉斯加永久基金,并以此基金代表全體阿拉斯加居民的平等利益進行投資。
追逐著你的追逐——PE參與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
目前,國有企業自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3個,改革、發展和國際化。“改革”主要解決企業的主導業務定位,包括主輔分離和不良資產處置等產權制度、經營機制、治理結構及已有資源的整合問題,提升經營效率;“發展”或并購重組主要解決企業規模擴張和提升競爭力問題,做大做強,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國際化”主要解決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和市場拓展。盡管一個國有企業可能同時面臨這3個方面的挑戰,但是在其發展的某個階段總會有一個重點任務。為了解決國有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和需求,可以設立不同主題或功能的PE,有針對性投資國有企業,并集聚相關資源,解決瓶頸問題或關鍵問題,實現最大程度的增值或效益提升。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可以針對不同改革目標,運用不同的策略吸引具有不同優勢的PE參與其改革、發展和國際化,實現企業做大做強的目標。
PE具有提供大規模增量資金、不尋求控股、階段性持有、介入公司治理、提供增值服務等特點,可以滿足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資金需求,可以幫助改善企業股權結構,建立權力制衡與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國有經濟調整、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市場經營運作能力和效率等目標。具有海外資源與背景或有外資LP的PE,能夠為國有企業引入國際資本和資源,以合適的形象和結構進入海外市場,引薦合作伙伴,在世界范圍內整合國內和海外資源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PE進入被投國有企業,需要占到較大的持股比例或投票權,否則就難以發揮其作用。PE進入企業以后,可以重新設計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適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給予恰當的動力和壓力;引入具有負債結構的金融投資組合或強制分紅的硬約束,擠出閑置現金流(經常被用于低效甚至沒有效益的投資及內部消耗),化解國有企業軟預算約束問題,提高企業資金運用的效率和績效;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包括優勢資產、人力資源、技術基礎與積累、品牌等),引入各類管理資源,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和經濟效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分拆低效的非關鍵大型國有企業,尤其是巨無霸式的壟斷企業,形成更具有靈活性的中小規模企業,打破國有企業壟斷和企業的低效率穩定,完善更有效率的內外部競爭機制。
作為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可以先在一些非關鍵領域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試點。大力發展具有公共背景的中國PE是推動國有企業并購重組改革的重要模式。盡管,這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許多的挑戰,但是這可能是改革國有企業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已經有相關的成功案例,如弘毅對中國玻璃公司的投資。隨著,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已經有更多的PE開始進入國有企業,例如,上海盛大新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弘毅(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分別進入上海市國有上市公司新世界和上海城投控股大量股份,并均成為各自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中心總經理蔣學偉博士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