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舉世矚目。會議全面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
自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后,中央各部委陸續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如財政部的12萬億化債舉措。因此對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內國際更是充滿期待,關心中央最新定調及未來政策走勢。下文將從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談起,圍繞地方政府投融資相關問題,對這次重要會議,特別是本次會議明確的地方政府投融資領域重點工作,進行簡要分析。
一、從會議提法的變化看當前經濟面臨的問題
時移勢易,不同時期我國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是迥然不同的。
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強調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時我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問題;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
對比來看,2022年的預期轉弱,到2024年已經逐漸造成實質性的經濟困難,如企業生產經營、民眾就業增收等。
因此,我們當前面臨的經濟問題,較前兩年更為嚴峻。國家對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科學的判斷,我國經濟社會相關問題也已經暴露,下一步就是對癥下藥,助推經濟筑底反彈。
二、恢復社會預期和信心是關鍵
本次會議強調,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同樣高度重視提振信心,分別提及4次“信心”和“預期”。如何恢復社會預期與信心?除了加大政策支持經濟的力度外,對于政府部門,要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對于社會,要加強預期管理,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升政策引導力、影響力。
三、中國經濟引擎轉換的大時代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做好五個方面的統籌: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這五大統籌的背后,是我國經濟引擎轉換的大時代背景。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新舊動能的順利轉換是關鍵。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引擎換擋期,正從以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型城鎮化,向以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為主的工業現代化逐步轉變。城鎮化飛速發展的增量紅利時代已然遠去,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展實體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制造強國、實業興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對投融資平臺公司而言,順應經濟發展大勢,實現從基建融資到產業投資的轉變,將成為平臺轉型的關鍵。
四、2025年地方政府投融資工作的三個重點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3次提及基礎設施,要求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基礎設施只字未提,而是提到通過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兩重”和“兩新”項目建設。具體來看,在地方政府投融資領域,國家明年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充分利用專項債。會議強調,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專項債券資金的投向領域將逐漸擴大,比如2025年會新增土地儲備專項債;合理擴大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降低地方政府資本金的配套支出壓力。預計2025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會達到4.5萬億左右,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帶動擴大社會投資,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二)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會議指出,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2024年1萬億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發行完畢,其中用于“兩重”建設的7000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項目,另安排3000億用于加力支持“兩新”工作。預計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的規模將達到1.5萬億-2萬億,各地政府應盡早儲備謀劃項目,爭取更多額度的超長期特別國債。
(三)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會議要求,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5年是國企改革新一輪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各地國資監管部門和投融資平臺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通過逐步“退平臺”、市場化轉型等方式,促進本地區國企發展,圓滿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各項要求。
總的來看,本次會議的力度是超預期的。政策組合首次搭配“更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力度空前,我們理應對政策的力度和實效充滿期待。
展望未來,各地政府和投融資平臺公司要充分利用貨幣和財政的寬松政策,做好投融資規劃,通過債務重組或置換,降低融資成本。同時,積極謀劃“兩重”和“兩新”項目,緊扣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債券的政策,爭取更多債券資金落地。
最后,要將地區經濟發展和平臺轉型置于中國經濟發展引擎轉換的大背景下思考,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地區經濟和國企改革的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