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發改數據〔2024〕660號),就全領域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增強城市數字化轉型支撐、全過程優化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2項具體措施,著力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
文件的出臺,對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將產生何種影響,城投公司該如何把握機遇,具體分析如下。
一、土地財政模式轉型
以土地財政為根基的政府投融資模式,在我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達到頂峰,之后由于房地產市場走低,我國的土地財政受到較大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探索穩定可靠的財政收入來源,迫在眉睫。在新型城鎮化為主向新型工業化為主的經濟模式轉換大變局之下,地方財政將從土地財政為主轉變為“土地財政+存量資產+股權財政+數據資產”的新格局。其中,土地財政仍然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規模巨大的存量資產盤活至關重要,二者代表地方政府的現有資源;未來,國有資本的產業投資將形成股權財政,數據資產的管理經營和資本運作,將成為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新的增長點。
二、數字化轉型之城投角色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城投公司理應一馬當先,明確職能定位并承擔主要工作。目前來看,實現公共數據資產入表,是打造城投公司城市數據投資運營服務商的首要任務。
在市場層面,我國城市數字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賽迪顧問統計,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50.2萬億元,占GDP 41.5%,其中數字核心產業(即ICT產業)規模9.2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41萬億元,包含信息基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領域。
在政策層面,數據產業發展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明確部署。2023年12月31日,財政部《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財資〔2023〕141號)強調,要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多方共建”的數據資產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數據資產管理制度,不斷拓展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和豐富數據資產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推進數據資產全過程管理以及合規化、標準化、增值化。
在實踐層面,多地政府和平臺公司紛紛嘗試并完成數據資產入表。數據資產入表是指將數據確認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一項,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其真實價值與業務貢獻。具體操作上,企業根據數據資產確認相關標準、程序和資產登記要求,按照業務和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對符合條件的數據資源確認和登記為資產并入賬入表。
今年來四川、江蘇、廣東、天津、山東、河南等地均有數據資產入表案例落地。以南京城建集團為例,其全資二級集團南京公交集團完成約700億條公交數據資源資產化并表工作,成為江蘇省首單城投類公司數據資產評估入表案例。
三、城投經營數據資產路徑
首先,數據資源化——數據持有方將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治理等處理,最終實現原始數據的合規化、安全化、可用化。其中,擬產品化開發利用的公共數據需預先向市場化機構給予授權。完成數據資源化后,數據要素持有方分為自用型、對外交易型兩種使用路徑,分別對數據進行不同程度的產品開發工作。
其次,數據產品化——數據持有方根據特定的業務需求和場景,進行分析、產品開發,最終形成數據產品或服務,以流程自動化、決策數智化、客戶體驗優化等路徑實現生產率提高。
最后,數據資產化——數據持有方通過數據資產的對外流通交易、資本融資等方式,實現數據資產價值的放大與循環。涉及數據的合規評估、知識產權登記、價值評估等相關工作,將數據資產進行會計入表,優化企業資產負債表、增厚當期利潤。在數據交易完成后,數據需求方作為新的數據持有者,將再度進行數據產品化開發工作,用于自身業務賦能,形成數據要素的有效循環與價值釋放。
總的來說,數據資產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公共資源,城投公司如何合規獲得、規范經營并提升其價值,是擺在地方政府和平臺公司的熱門課題。中國投資咨詢公司目前正在協助多地政府搭建數投集團,并聯合大型數字投資集團協助地方國企開展數據資產入表工作。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府和城投公司應加快推進數據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