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12日,舉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本文圍繞政府投融資有關角度,對會議進行解讀。
一、對當前經濟面臨問題的思考
時移世易,不同時期我國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是迥然不同的。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強調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目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問題。
對比來看,2022年會議只是提出演化的趨勢,2023年則形成定性的判斷。譬如從需求收縮到有效需求不足,預期轉弱到社會預期偏弱。這一方面說明中央對于當前經濟問題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真實的判斷;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國經濟社會相關問題已經暴露,經濟形勢已經逐漸明朗,未來的發展趨于筑底反彈,長期向好。
二、以終為始恢復社會預期和信心
會議強調,要增強信心和底氣,號召全黨堅定信心、開拓奮進,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么時候沒有困難?一個一個過,年年過、年年好,中華民族5000多年都是這樣。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如何恢復社會預期與信心?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將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置于民族復興偉業的大背景下思考。會議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著眼長遠,立足當下,從民族復興偉業來審視當下的挑戰,對恢復社會各界的信心非常重要。
三、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今年依然延續。不過在“穩中求進”之后,又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表述,釋放出明年經濟工作更加積極主動的信號。
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本次會議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那么,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引擎換擋期,正從以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型城鎮化,向以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為主的工業現代化逐步轉向。城鎮化飛速發展的增量紅利時代已然遠去,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展實體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制造強國、實業興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對投融資平臺公司而言,順應經濟發展大勢,從基建融資到產業投資的轉變,將成為平臺轉型的關鍵。
四、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持續發力
在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會議強調,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不難看出,中央對于投資的經濟拉動作用依然高度重視,明年將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充分利用專項債。會議強調,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范圍。專項債券資金的投向領域已經較為廣泛,合理擴大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可以降低地方政府資本金的配套支出壓力,預計明年新增專項債券額度會達到4萬億元,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帶動擴大社會投資,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2.投融資模式創新。會議指出,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同時強調完善投融資機制,說明中央對于基建領域的投融資機制完善和模式創新高度重視,新機制未來可期。
3.聚焦“三大工程”。會議強調,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三大工程”屬于首次提出,但中央相關政策是一以貫之的。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改造各類閑置房產。由此可見,“三大工程”是中央在城市建設領域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明年相關基建項目會有較好的政策支持。
五、國資國企改革和地方債務風險
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會議要求,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明年是國企改革新一輪三年行動的第二年,也是從方案制定到落地實施關鍵的一年,各地國資和投融資平臺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通過轉型發展實現國企改革深化提升。
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會議要求,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今年,從“一攬子化債方案”的制定到實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工作已經逐步展開,明年將會持續深化,同時也需要統籌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表明化解債務風險不能影響地區經濟發展,須堅持量力化債的原則。
總的來看,本次會議多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并且要求“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展望未來,各地政府和投融資平臺公司,要將地區經濟發展和平臺轉型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思考,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地區或行業高質量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