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俄罗斯黄色录像-亚洲最色网-日本午夜一级|www.skffagnsk.com

養老產業迎來“倒逼式”成長

來源于:中國投資咨詢 日期:2023-02-20

本月初,“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的消息,一經發布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同時也引發了社會關于“養老”話題的熱議,類似“90后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基礎養老金是否能足額匹配及平均壽命延長”等話題頻頻沖上微博熱搜。

當今打工人年紀輕輕已經開始密切關注自己是否能順利體面養老、如何化解未來養老困境等問題。加之我國正處于“60后”退休潮,養老——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的標準判斷,截至2022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4.9%,深度老齡化時代趨勢明顯。二十大報告也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反觀我國當前養老產業,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無論從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足以支撐已經到來的“退休潮”和“新老人”的多樣性需求,由此,養老產業在當前供需結構的“倒逼”下,規模化、多元化發展勢在必行。

本文基于養老產業既要“量變”也要“質變”的發展方向,針對養老產業的發展空間、發展新趨勢做淺層分析。

一、發展環境:供需不平衡帶來較大空間

供需匹配程度必然是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供給側改革強調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要素達到最優配置。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長,尤其隨著新一代老人需求的多元化轉型以及婚育率的持續走低,現階段我國養老產業的市場現狀為需求過剩,供給輸出不足,也可以理解為“蛋糕”大,“分蛋糕”不夠。

1.需求端:老齡人口激增、消費觀念升級

一是人口結構更迭加速。由出生率及死亡率來看,近五年人口出生率相對大幅減少,人口死亡率波動不大,至2022年末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0.6‰;由老齡人口占比來看,2022年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4.9%,勞動年齡人口持續下降且可以看出65歲及以上人口增長速度大于60歲及以上人口;在出生率下降、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人口平均壽命周期逐漸提高,也就使得老年撫養比近五年增長了近5%,意味著當前我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21名老年人,贍養壓力大。此外,2022年21—35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減少近500萬人,尤其是當前階段新的婚育主體為90后、00后,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就業壓力、養育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表現出婚育意愿不足。

老齡人口結構性增長,標志著2022年人口老齡化將進入新周期。

二是老齡人口邁入新階段。狹義上來講,養老產業服務于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萬人,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22萬人;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人口抽樣調查中30-90歲人口數量來推測,即將60歲的人口將急劇增長。且2022年開始我國迎來60歲退休高峰,2022-2030年老齡人口將進入急速發展階段。

根據預測,我們可以將未來老齡人口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22-2030年,2030-2050年,2050年之后。第一階段(2022-2030年)為老齡人口爆發期,也是當前階段,以60后、70后人口為主;第二階段(2030-2050年)為平穩發展階段,呈現總量較高的態勢,以70后、80后人口為主;第三階段為2050年之后,如果自然過渡的條件下,2050年后的老年人口主要以現階段婚育意愿不強烈的90、00后為代表,可預測老齡人口比例將達到新的高水平。此外,《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占比可能達到30%以上,屆時我國將進入超老齡社會。

2022年老齡化人口高峰已至,我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

三是消費意愿由“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如果說40后、50后老年群體代表的是“生存保障型”養老,那么養老產業迎來了第一批中產階級代表——60后。被稱為“新老人”的60后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高、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決定了養老產業將從“養老”逐步向“享老”過渡。

銀發經濟的持續顯著增長也被稱為“夕陽紅”催生“朝陽”產業。“新老人”是“有錢有閑”的新一代老人,消費方式、消費觀念逐步升級并趨于年輕化,除了食品、醫療、營養保健等主要消費需求,對娛樂、旅游、電子產品、休閑運動等也有較高的消費偏好。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銀發族網購銷量同比增長4.8倍,且商品品類廣泛,除居家用品、保健品外,老年人休閑娛樂社交等方面需求強烈,表現為“非剛需養老”占比提升。此外,“新老人”的養老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對社會養老的接受度持續提高,以“預防”為主的長期養老計劃提上日程,正逐漸由“被動養老”轉變為“主動養老”。

從消費意愿來看,我國老年群體的消費趨勢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品質型”轉變,“新老人”的多元化需求帶來巨大消費增量;從我國老齡人口近十年增長快、基數大的特點來看,銀發經濟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養老產業市場將迎來新變革。

2.供給端:規模性、有效性供給明顯不足

一是“9073”模式仍需努力。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指出我國養老“9073”格局是指90%左右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截至2020年末,我國居家養老占比96%,社區養老占比3%,機構養老占比1%;2022年10月24日老齡健康司發布數據顯示,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0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1.8萬個,而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736萬人,整體來說離“9073”模式結構還有一定距離,社會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不足以消化數量激增的老齡群體和消費需求正在升級的“新老人”,且由于資金、投資回報等問題,社會資本活力及熱情不高。此外,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6492家,雖比上年增長10.8%,但在老齡人口尤其是高齡老人數量快速增長的當下有待規模化和質量提升。

二是市場需求匹配性不高。雖然養老機構數量逐步增長,但市場中的養老機構大多“兩極分化”,一類是地產開發的高端養老項目,主要受眾群體為財富積累較多或“高凈值”人群,但不適合大多數老齡群體;另一類是價格不高但服務質量也不高的機構,不符合中檔養老機構的定位。出現了高檔機構進不去,低檔機構無人問津的問題。造成供需匹配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養老市場對目標人群的定位及需求分類不清晰。此外,當前階段居家養老所能提供的服務有限且服務水平、專業程度還有待提升,同時養老機構大多在專業人才、專業設備、專業管理等方面存在服務質量低、匹配性不高的問題。

三是多層次有效供給不夠。其一,《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數據顯示,除了日常生活消費外,高齡老人在疾病管理方面的“被動支出”較大,中低齡老人在養生保健、娛樂社交兩大方面的消費支出不斷提升,“剛性”“非剛性”需求在不同年齡段的老齡人口消費需求中占比不同;其二,40后、50后養老需求更多集中于傳統保障,而“新老人”對養老有品質追求。相關老年用戶線上消費報告顯示:2021年前三個季度銀發群體線上休閑生活、旅游消費同比增加10倍,“新老人”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得消費需求發生巨大變化,“非剛需”消費日漸增長。養老產業在傳統保障與觀念升級的沖突下,當前階段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消費需求的多層次有效供給仍顯不足。

老齡人口規模持續激增使得養老產業成為不斷產生增量的“蛋糕”,同時基于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新老人”的消費觀念升級且消費意愿強烈。在需求多樣性的情況下,供給輸出必須“對癥下藥”,“新老人”“新階段”“新消費”帶來的新需求,既是挑戰也是養老產業發展的“新拐點”。

二、養老產業:呈現“新特征”的突破性發展趨勢

在供需不匹配以及“新老人”消費方式、消費偏好的轉變下,現階段養老產業已呈現出“新特征”,本文預測未來養老產業發展新趨勢可能是:普惠型養老占主導地位、品質型養老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趨勢一——普惠型養老+“智慧”賦能

從政策角度出發,早在2020年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時,就提到要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面向社會大眾的成本可負擔、方便可及、質量可靠的普惠型養老服務。

 

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養老服務。

自進入“十四五”,我國明顯加大了對養老的重視,近兩年多次發文強調要推動形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性的養老服務體系,做好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服務保障和精神關懷。基于此,政策先行必然是大方向。

從收支角度出發,一方面,老年人整體消費能力仍顯不足。根據CAFF50《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21)》,60歲及以上老年人養老儲備50萬以下超過半成,占比55.55%,對比“新老人”消費升級需求仍顯不足;《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顯示,40.7%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贍養,老年人消費能力仍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不同收入水平決定不同消費水平,市場上即出現“被迫剛需養老”和“主動品質養老”情況,然而除“高凈值”老人外,大部分老人受傳統觀念以及收入水平影響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且消費仍以“價格實惠”“需要使用”等功能型導向為主。根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中老年線上消費趨勢報告,中高齡人群的線上服務、家居日用、廚具、家具等家庭消費支出明顯增長,中老年線上消費的單價低于整體水平,現階段普惠型比高端型市場更大。

另一方面,城鄉收入差距仍對比明顯。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我國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達到23930元,農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達到7621元,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是農村老年人的3.1倍,但仍差距明顯;結合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41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約為農村居民的2.5倍之現實來看,相對于城鎮老年人,普惠型養老對于解決農村養老供需匹配、資源支持、統籌保障不足等問題的作用更為突出,這也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健全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的要求相符,盡可能實現普通老年人養老服務的應惠盡惠。但無論城鎮還是農村,普惠養老的實現途徑都應該注重經濟普惠、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的普惠。

此外,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仍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主,第三支柱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人到中年的80后逐步顯現出“不敢生病”、“不能失業”及“未來不確定性”等對上對下的養老焦慮現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普惠養老的重要性。

在養老產業轉型升級中,智慧賦能是普惠養老的重要支撐動作。

2020年以來,在“黑天鵝”疫情影響下,老年人加速融入了互聯網時代。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22年8月,50歲及以上網民活躍規模接近3億人次,同比2021年增長12.5%,中老年網民規模顯著增長。而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當下,傳統養老模式暴露出照護能力不足、專業水平欠佳、服務及時性不夠等諸多痛點,尤其在疫情常態化情況下高齡、空巢、失能、留守等重點群體,基本生活需求較難解決。因此,當傳統的養老模式無法全面適應當前的養老需求,伴隨著互聯網向老年群里的逐步滲透,傳統養老+互聯網的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

智慧養老的發展表現為政府引導、多方聯動。國家先后出臺了《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進一步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并切實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工信部2021年擬入圍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名單涉及北京、河北、浙江、內蒙古、新疆、四川等多省市企業。本文認為“智慧養老”最重要的在于智慧服務、適老化產品打造。比如現在很多省市的“智慧服務”已經首先惠及到居家老人,改造家庭養老床位、安裝智能檢測設備、同時依托互聯網平臺、手機APP等,向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居家上門養老服務,以及預防保健、慢病管理、緊急救助、康復指導等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針對“適老化”,工信部于2020年底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中公布了首批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網站、APP名單,包含國家部委及31個省級政府、人民網新華網主要新聞媒體網站,以及交通、社交、生活、金融等網站及APP。雖然當前仍在探索、試點初期,存在技術產品供給不足、融合應用不夠、產業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等問題,但值得期待。

面對老齡化加深、新業態涌現、發展環境優化,普惠+智慧養老的新業態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普惠養老是養老產業的發展本質,它的兜底性、基礎性能夠滿足廣大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而智慧養老能夠為老年全體提供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助力養老資源、醫療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二者雙管齊下可以增強有效供給、拉動社會投資。未來面向不同老年人群、不同養老模式、不同消費結構來說,普惠型+智慧賦能是養老產業發展聚焦的主要方向,更是主導趨勢。

趨勢二——品質型養老

現階段整體上來說老年人收入水平相對不高,和消費意愿不成正比,但隨著中產階級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消費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搭上了互聯網順風車,平均壽命周期增加帶來的再就業趨勢使得“斜杠老人”不斷涌現,其他收入增加,養老產業市場的消費能力會有新的變化。本文所指的品質型養老,主要是從老年人“非剛性”需求和年輕人“關懷性”需求出發。

相關數據表明,老年人休閑娛樂的消費意愿占比正逐漸接近養老照護和醫療服務等剛需性消費,體現之一是文化休閑類支出增加。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簡報(2015年),早在2014年老年人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已開始發生變化,與2010年相比,日常生活支出、醫療費支出、其他支出占比降低,非經常性支出、文化活動支出、家庭轉移支出占比提高。二是關懷類支出增加。2019年京東大數據反映老年適用的商品中48%的消費者是80后、90后,2021年前三個季度占比47%,關懷型消費增長且保持穩定;三是精神需求類支出增加。2022年中國銀發經濟洞察報告反映出銀發經濟發展呈現“心態年輕化、生活智能化、消費升級化“新趨勢,且“新老人”在圖書、文娛、運動、保健、旅游等消費占比較高,表現較強的精神需求特征。

 

以上足以表明,在互聯網影響下老年人逐步年輕化,愿意更大程度追求文化休閑、精神滿足。雖當前養老產業市場休閑、精神生活等細分領域的有效供給仍顯不足,但在需求的強烈刺激下,相信越來越多的老人對“享老”會產生品質型追求,而不是單一尋求滿足醫療、照護等“剛性”需求。而在年輕人工作忙碌、無時間照料老人的現實驅使下,養老產業市場關懷性消費也會逐步增長。由此,可以預測品質型養老在老年人功能性需求足夠滿足的情況下會逐步凸顯并搶占市場份額。

值得關注的是:多元轉型、品質追求等消費需求升級也是養老產業市場轉型升級、參與者轉型升級的重要影響因素。從市場轉型來看,養老機構和養老產品的中高端需求更顯旺盛;從參與者來看,由之前的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度逐步加大的模式過渡是一種必然,有利于全社會資源配置和有效流動,實現投資、消費雙驅動。

三、養老產業或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基于我國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新老人”不斷升級的消費觀念以及供需不平衡現狀,養老產業表現出基數大、增量大、空間大、潛力大的特點,同時養老產業發展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決定其具有很好的產業融合優勢,能夠帶動金融、地產、互聯網等產業融合發展。

 

在未來“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逐步成熟和平均壽命周期提高的中低年齡老年人再就業的加持下,“主動型”“品質型”養老需求會實現“量”的飛躍。但養老產業的發展不能只管增量不顧質量,強調“性價比”“剛需”的普惠型仍然是“質”的根本。此外,“新老人”代表60后加入老年大軍,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提高,未來預期能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社會養老機構普遍虧損的問題,有效拉動民間資本活力。

養老產業帶來的消費增量不僅僅包括老年人消費,還包括帶動年輕人主動消費。在經濟下行的當下,不能只看到老齡社會帶來的壓力,更應該辯證地看其帶來的產業活力和經濟貢獻。在出口受限情況下,為穩經濟,國家大力支持基礎設施投資。政府、社會資本也應該看到擁有巨大需求和消費潛力的養老產業,讓“養老消費”這駕馬車跑上賽道。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測算中國老齡產業產值將在2050年突破100萬億元,屆時將占GDP三分之一以上,可以預測:“倒逼成長”下的養老產業未來能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