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過去這段時間,大多數人都將目光聚焦在了里約奧運會。
無論開幕之前的里約有多少槽點,起碼從開幕以來的兩天來看,里約的確向世界證明了,即便政局動蕩、經濟低迷、治安欠佳,也仍然可以辦出一屆質量毫不遜色的奧運會。
眾所周知,2016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國巴西正在面臨最嚴重的的經濟危機,當局被迫大幅度削減賽事開支。不過雖然如此,來自牛津大學商學院的一項研究已表明:排除公路、鐵路、機場和酒店等配套基礎設施升級的成本,里約奧運會將花費46億美元,仍然超出當初預算51%。
除了輸贏和獎牌,從奧運預算這一角度來看,“奧運光環”又給各舉辦國都帶來了什么?
奧運預算超支,冷暖自知?
奧運超支,里約并不是第一個。早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舉辦前,牛津大學商學院就對奧運會超支問題進行了分析,他們綜合了自1960年以來可以追蹤到的冬夏奧運會最終花費報告,以及各主辦國在七年前向國際奧組委所遞交標書中的預算。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奧運會“超支率“為100%,也就是說,在被研究的所有奧運會中,每一屆都"花超了",區別只是程度問題。在這半個多世紀里,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及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分列“最貴奧運會”的前三位。同時,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是超支率最高的一屆奧運會,超出預算796%(考慮通貨膨脹后的花費數據);而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僅超支4%,超支率最低,堪稱“最按預算辦事”的奧運會。
世界范圍的體育賽事比比皆是,但有著如此一致花費超支記錄的,恐怕只有奧運會一個了。通常,一個大型項目的“預算”是可預測的最大花費,然而對于奧運會,這個預算更像是一個被努力壓縮出來的最小花費。另外按照法律規定,奧運會主辦城市(或國家)的政府應當保證自己會承擔所有超支花費,然而數據顯示,這種“保證”就像寫一張空頭支票,因為超支已經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事實。加之,奧運會為主辦國帶來潛在的積極影響可能會彌補奧運超支帶來的損失,因而預算的約束力就更小了。
舉辦奧運會的預算超支程度遠比任何一項工程建設都要高。歷屆奧運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支,有將近一半(47%)的奧運會最后會超支一倍以上。
有鑒于此,國際奧委會在90年代中期啟動了“奧運會知識管理項目”(Olympics Gam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gram),組織新主辦城市向早期舉辦城市學習,通過知識遷移過程來降低經濟成本。該項目首次運用于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籌備,研究對比項目啟動前10屆奧運會及之后的有效數據,可以發現超支率的中位數從166%顯著降低至51%,其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超支率僅4%。超支率的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但之后又回頭飆升,于2014年索契奧運會達到又一高峰。
奧運會的高預算超支率,讓主辦方在高舉奧運光環之際,也要承擔短時間內難以消化的費用及債務。然而,對于經濟實力薄弱或是在困境中的申奧國家,幾乎沒有能力去承擔增加的花費及貸款,這種嚴重的奧運超支就很危險。
各國奧運主辦城如何花式超支?
《福布斯雜志》近期發文表示,里約熱內盧或許不是第一個因辦奧運而瀕臨破產的主辦城市。
2004年的雅典奧運希臘為此投入了30億美元,背負債務累計總額達GDP的112%,平均每個家庭要背負5萬歐元債務,加上遇到金融危機,最終令整個國家走到了破產邊緣。
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讓該市背負了高達10億加元的債務,直到2006年,蒙特利爾用了整整30年,才償還完其奧運債務。
倫敦奧運會原計劃需要投入的資金為50億美元,而最后花費翻了三倍,共計150億美元,是100年來最貴的一屆奧運會。
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影響下,倫敦奧運會從一開始就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歐債危機令兩個主要基建工程——預算10億英鎊的奧運村和4億英鎊的媒體中心的開發商資金長時間無法到位。為了節省開支,倫敦甚至取消了4項臨時場館的修建計劃。
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由于倫敦奧運會一級贊助商北電公司的破產和退出,令組委會失去了約4000萬英鎊的贊助。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將英國列為2012年經濟前景最為悲觀的國家之一。安永會計事務所也表示,英國經濟陷入停滯的“危險十字路口”。
長期來看,舉辦奧運刺激經濟增長?
雖然短期給主辦城市經濟帶來一定的負擔,但經濟學家們經過模型推算后表示,舉辦奧運會、冬奧會、世界杯這樣的“巨型賽事”可以刺激國家的出口,并且有足夠的統計數據可以支持這一推斷。
財經博客Zerohedge在倫敦奧運前夕曾統計過奧運主辦國MSCI指數在奧運年當年和一年后的同期對比,近二十余年均呈大幅上漲。
辦奧運,有機遇也有挑戰。
對于本屆的奧運會舉辦國巴西來說,雖然我們還不知奧運會結束之后,奧運光環會帶來什么。
但目前來看,這個遭遇了經濟危機、連續兩年人均GDP呈負增長的奧運舉辦國,手中奧運預算還不及08年奧運會,如今肩上又扛著51%的超支率,也就是16億美元的額外費用。
如今的形勢對于經濟狀況不佳的巴西來說,面臨的挑戰似乎更大。
文章內容根據北京商報、澎湃新聞、鳳凰國際編輯整理,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投資咨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