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俄罗斯黄色录像-亚洲最色网-日本午夜一级|www.skffagnsk.com

民間資本投資環境全面向好

來源于:《中國招標周刊》 日期:2018-05-14 瀏覽:3719

黨中央與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民間投資工作,2005 年的“非公經濟 36 條”(即國發[2005]3 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與 2010 年的“民間投資新36 條”(即國發[2010]13 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均致力于鼓勵、支持與引導民間資本發展,為民間資本創造健康、有利的投資環境。

回顧總結近三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透露的信息,民間資本及鼓勵民間投資工作受到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民間資本主要被“非公有制經濟”這個大群體所代表,在全文中出現 3 次 ;2017 年,《報告》明確提出“民間資本”與“民間投資”一詞,頻率分別為1 次與 3 次;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匯報時共計提及“民間投資”3 次、 “民間資本”1 次與“民營企業”1 次——三年來,民間資本面對的投資環境正經歷著全面向好的大趨勢。

2016: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

2016 年,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這項重點工作方面中被提出,配合當時大力推動 PPP 模式發展的政策趨勢,《報告》明確要求在各階段、各方面消除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的進入壁壘,“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項目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視同仁。”《報告》還從法律根本的角度強調了包含民間資本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體的平等性,“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嚴肅查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的行為,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促進各類企業各展其長、共同發展。”

在“兩會”結束 4 個月后,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6]12 號),提出要充分認識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為政策的推動執行開出“七劑良方”。同年 10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也發布“民間投資 26 條”,即《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

施》,從促進投資增長、改善金融服務、落實完善相關財稅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改進綜合管理服務措施、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等六個方面進一步為民間資本投資鋪平道路。

2017: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2017 年的《報告》中,推動民間投資在九大項重大工作任務中的“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部分和“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部分均出現,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正式成為中央政府關鍵領域改革的一部分,再次強調民間資本應享受“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 ;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 ;凡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不合理行為,都要堅決制止。”在供給結構優化相關工作中,“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則是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對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相關要求也從側面為民間資本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投資路徑。隨著《報告》發布,這一年中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力度均不斷升級 :2017 年 9 月,國務院辦公廳直接指出“民間投資活力不強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觀”,

針對民間投資增長仍面臨的困難和障礙,通過《關于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79 號)提出十方面的政策措施 ;下半年以來,工信部、民航局等國家部委及多個省市人民政府紛紛就鼓勵民間投資發布相關配套政策。

2018:進得來、能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 2018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民間投資進行了簡要而全面的安排部署。首先,《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的政府工作時,肯定了在鼓勵民間投資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別是在“強基礎、增后勁、惠民生領域”中發揮的作用,民間資本已經在我國的重大結構性變革中扮演了特定角色 ;同時,《報告》也指出民間投資增勢疲弱的潛在問題,并且是我們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在此論斷基礎上,民間投資繼續作為 2018 年政府工作的建議重點之一 :

民營企業發展成為關鍵領域改革的一部分,民營企業從“非公有制經濟”中的成員部分轉變為獲得具體支持措施的獨立主體。必須注意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已被寫入十九大報告,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建設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成部分。

《報告》除了繼續強調其在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地位與破除隱性壁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構建也是民營企業發展工作的內容之一,并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的制定,最終達到“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的目的。

在優化供給結構工作方面,鼓勵民間投資仍然是促進有效投資的重要一環。重點領域上,從 2016 年提出的“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轉變為“鐵路、民航、油氣、電信等”,這與國家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或項目覆蓋的行業領域基本一致;鼓勵措施也從“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進化明確為“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項目”,實際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在 2015 年年底推出的“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示范項目”就為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領域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是此次新措施的先行成功經驗。

《報告》還為政策的落地執行同時提出了“進得來”與“能發展”的目標,充分體現出中央政府不僅對打破民間資本投資障礙、還對投資后的持續性參與兩方面問題“一個都不能少”的高度重視。

過去兩年,民間資本在利好的政策環境下已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7 年我國民間投資達到 381510 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比 2016 年提高 2.8 個百分點 ;2017 年前11 個月的新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數量為 359 家,占到全部上市企業數量的 80% 以上。可以預見,在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給民間資本頒發新時代的第一張“通關金牌”后,民間投資將迎來更全面、更持續的機會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