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王炸”來了!
截止到上周五當晚,已經出臺的救市政策,除6月27日的降息、降準外,都是證監會層面的。但是,由于沒能阻止不斷下滑的指數,救市行動被迫在證監會自救的同時上升到國家層面,同時國家主力隊出一起出動,包括中央匯金、券商、基金和國有企業等。
7月4日上午,證監會組織采取四條救市措施:第一,21家證券公司出資合計不低于1200億元,用于投資藍籌股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第二,上證指數在4500點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額基礎上,證券公司自營股票盤不減持,并擇機增持;第三,上市證券公司將積極推動回購本公司股票,并推進本公司大股東增持本公司股票;第四,完善逆周期調節機制,及時調整保證金比例、擔保證券折算率、融券業務規模等相關指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量平穩地做好客戶違約處置工作。
7月4日下午,國務院召集一行三會、財政部、國資委及主要央企負責人開會,果斷強力救市,決定暫停新股發行。當天,25家公募基金公司召開會議,倡議并將積極踐行:打開前期限購基金的申購,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把握市場機遇,加快偏股型基金的申報和發行,并根據基金契約規定,完成新增資金建倉;參會的基金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承諾:積極申購本公司偏股型基金,并至少持有1年以上;與會公司將積極作為,繼續履行“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職責,堅持長期投資、理性投資,齊心協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69家未參會公募基金公司積極表態堅決支持會議紀要的有關精神,自愿加入支持行列。
7月4日,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表示,作為中關村277家創新型上市公司的代表組織,向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及高級管理人員、市場投資者發出倡議:“大股東、上市公司和市場投資者三方是利益共同體,更是責任共同體。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我們將積極采用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高管暫不減持等措施,抓住投資機遇,穩定股價,切實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
7月4日晚,50家首批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聯合發布“市場維穩倡議書”:積極采取回購、增持、暫不減持等措施,以實際行動維護市場穩定;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堅定投資者信心;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爭當做優做強的標桿;率先垂范,積極回報投資者,勇當踐行社會責任的排頭兵。
7月4日晚,上交所發布了安記食品、讀者傳媒等10家公司A股暫緩發行的公告。深交所發布了萬里石、三夫戶外等18家公司A股暫緩發行的公告。這28家公司公告稱,因市場波動較大,決定暫緩后續發行工作,已啟動申購程序的申購資金退回。
7月5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充分發揮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的作用(其主要業務職責范圍是為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提供轉融通服務),多渠道籌集資金,擴大業務規模,增強維護市場穩定的能力。中國人民銀行將協助通過多種形式給予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動性支持。這表明央行無限量流動性供應。
7月5日,中央匯金公司在其官網網站發布公告稱,公司已于近期在二級市場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并將繼續相關市場操作。這是公司成立以來第六次在二級市場進行增持。
7月6日,官媒《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分別發表署名評論《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入市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新華社也播發評論文章《堅定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信心》。
7月6日,據《財經》報道,全國社保理事會致電各公募基金,全部社保組合只能買股票不能賣股票;不是指凈賣出,而是完全不能賣出股票。
股指攀頂后一路下滑
在經歷了漫長的徘徊,自2014年7月的2000點開始,以銀行等大盤藍籌的低估值修復為先導,上證指數不斷上漲。2014年11月下旬,央行降息、投資者信心復蘇、場外資金進場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以券商為代表的金融板塊領漲大盤。兩市成交量指數級放大,日成交金額數次突破萬億元。滬指從年初1月2日收盤時的2109點上漲至12月30日收盤時的3165點,全年漲幅50.07%。
進入2015年以來,在政府支持和輿論引導之下(“4000點是牛市新起點”),股市成為“國家牛”,延繼2014年的上漲態勢,一路狂飆,直至6月12日的5178點。但是,自此以后則一路下滑。由充裕流動性催生、改革預期和新興互聯網經濟等概念推動的新一輪中國牛市遭受重挫。在股市一路高歌猛進的過程中被掩蓋和忽視的風險逐漸暴露,各路資金奪路而逃,終成大逃亡。
在以前的任何一次下跌中,都能看到一個“暴跌—緩跌—企穩—回升—二次探底”的過程。但是,這次實在是太夸張,每天一開市就是-5%,-6%的往下,甚至連續跌了20%之后,一點放慢腳步的意思都沒有。過往的暴跌,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交易規模還較小,另一方面,它們的下跌期間較長,有好幾個月,甚至數年。這次下跌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震動,關鍵在于:極短時間內的急劇下跌、巨大的成交規模、牽涉眾多的機構及更廣泛的投資者、因為杠桿而放大風險。
A股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已經成為了政治市,而不只是政策市。換句話說,救市在當下已經變成一個政治任務,而非單純的市場行為。如果不能阻止股市暴跌,將會進一步觸發和催生系統性社會危機。因為,現在的股市直接投資者并不僅僅是眾多的散戶、機構、基金等直接投者,它們的背后其實是銀行、信托、保險、社保等社會公眾的資金及社會民間資本。同時,上市公司本身也是實體經濟的主體部分。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好,則將引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并可能進而導致經濟危機,影響改革大局甚至國家經濟發展及其世界地位。
當股市泡沫破滅的時候,怎么辦呢?是放任市場并由其自我調整,還是嚴格的政府管控并疏導?這的確是問題。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則,作為無形之手的市場機制在長期之內理應有能力平復市場的波動,上漲和下跌也是市場之常態。作為投資者本應在獲得投資收益的同時也需要承擔其投資風險。而且,作為其中的機構投資者,包括銀行、券商和信托,它們都有專業的風控,它們的平倉線很高。跌破平倉線,并不代表就虧錢了,它們都給自己留了足夠的安全閥值。這次遭受巨大損失的可能是加杠桿的散戶。而且,所謂十多萬億元的市值損失本來就是一種虛擬價值,并非實際價值。
當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而出現巨大損失時,都應該獲救嗎?如果是這樣,那還是市場經濟嗎,還能夠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嗎?但是,凱恩斯說過“長期是對當前事務的誤導。長期內,我們都死了。”意思是說,人心等不到市場自動調節的那一天。在市場下跌、資金狂逃的日子里,在股市大幅重創的背景下,前路漫漫,不知何處是盡頭。如若不救,那么今后的日子是不是真的會離天臺越來越近呢?
當前的股市問題,的確已經不再是簡單救與不救的問題,因為它被寄托了許多的期望和使命。如果它一旦一蹶不振,進入長熊,那么這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于一系列問題,包括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創業創新的預期價值、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巨量流動性蓄水池等?,F在的關鍵問題是,股市絲毫沒有放緩下跌的趨勢。如果真是放任的話,就可能最后崩盤,徹底喪失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從而無以繼續推動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這種前所未有的下跌狀況,萬一市場機制無法自我調節的話,由此所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難以想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一旦市場轉熊,大批活躍投資者被干掉,那么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怎么辦?上市公司的注冊制怎么辦?新三板怎么辦?戰略新興產業板怎么辦?
政府對于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及一貫干預傳統,在經濟狀況出現突變和陷入恐慌的情況下,必須出手,以一些臨時性的措施暫時穩住陣腳,確定市場的希望與信心,并改變預期。此后,再來反思并解決影響當前股市發展的相關重要問題,尤其是一些中國特色的問題,應從制度層面創造穩定、透明、合理的監管環境,從而使其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這才是救市的意義之所在。其實,政府不是救投資者,而是救股市。救市的目的只是為了防止金融機構因股災波及而出大問題。從監管者到投資者都應該反思,以免重蹈履轍。
市場機制并非萬能,它的作用其實也需要一定的環境,超出其邊界就失靈,尤其是在恐慌和焦慮情緒嚴重彌漫的市場中,因為恐懼莫過于恐懼自身。亞洲金融危機和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就是新近的案例。對于政府來說,首要任務是穩定市場,不管采用什么手段,而不能只是為了所謂的市場經濟的面子。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都只是手段而已,沒有誰對誰錯,關鍵要看在什么條件下使用及如何使用。就象是98年的香港和08年的美國。
現在,國家既已出招救市,但是招數未必全都“明確”,出來的招數未必全讓市場認為超預期,出招的時間未必如市場“所期”,有些措施未必使市場“滿意”。而且,諸多的國家隊的資金并非免費或可用于“救災”,而是客戶或股東資金,如基金、券商、信托、保險資金等,在明擺著損失或不確定的情況下硬挺或做多,這符合客戶的委托理財責任和股東的資本增值責任嗎?如果市場真是一直往下走,那損失和責任如何承擔?
當前的股市保衛戰,“幸”在于國家可以發揮體制優勢,集中資源;眾多股民的背后還有黨和國家的支持;“不幸”在于國家金融體系的脆弱、股市自我調節能力的軟弱、監管水平的低級、投資者的非理性及因救市而對市場機制的破壞。
國家,作為超級媽媽,只是能保一時,而長期的健康發展還是需要股市場自身的順暢運作,它依賴于監管機制的完善和明確可預期的規則、投資者的理性化、金融工具的有限使用、有管控的金融自由化等。待股市基本穩定之后,還是應該主要靠股市自發力量來尋找、走出自己的路。
從以往多次的救市成效來看,并非總能達成預期,最多也只是托住股市的繼續下跌趨勢。政府并非萬能,作為“看不見的手”的政府并不總能保證市場運行的穩定性。它能改變一時或調整方向,但是不能改變大勢,終究需要服從于經濟規律的運作。而且,政府也可能會遭受越來越多的道德懷疑與指責,并破壞市場固有調節機制,使市場化改革倒退,而這些不知或不愿自我節制的市場參與者也會因道德風險而更肆無忌憚地瘋狂,政府由此就可能被綁架。“人定勝天”并非總有效,而更應認識新情況,并進行相關的制度變革和創新,服從于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
“有媽的孩子是塊寶”,可是媽不能陪你一輩子,“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慢慢長大”。但是,我們仍然相信中國,相信牛市,相信一個正常的股市終究成長起來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