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導航已經逐漸成為了家用轎車和智能手機的標配,筆者作為資深“路癡”,竟然也在導航的指引下北上漠河,南下南沙,實在不能不感激導航之偉大。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產品采用的都是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而作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導航的發展則不盡如人意。盡管北斗在特定行業的發展速度顯著,但與消費者結合比較緊密的手機和車載導航等民用市場還有待開發。例如,在車載導航領域,雖然車載導航的前后裝市場已完成了20余萬臺北斗車載導航產品的安裝銷售,但與國內目前每年1000萬臺的車載導航市場銷量相比,北斗所占份額只是冰山一角。但可喜的是,近年來裝載北斗導航模塊的產品日漸增多,市場前景可期。例如,歷經2年研發攻關,2013年底全球首款集成三頻定位平臺的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機——Galaxy Note 3終于閃亮登場;國內手機知名廠商也推出多個型號的北斗手機試水手機應用市場,如華為B199、中興Grand S2、天語Touch2/3/5 LTE等。
就目前來看,市場絕大部分產品仍然采用GPS系統。北斗想在業已固化的市場結構、銷售渠道和消費習慣中殺出一條血路,難度頗高。
那么,北斗究竟“差”在哪兒?從產品功能上來說,由于GPS的軌道偏低,在城市等復雜地區信號被遮擋情況比較嚴重,北斗信號的可用度要優于GPS;但從實際路測的情況來看,北斗/GPS雙模產品使用與GPS相差無幾。從價格上來說,GPS芯片售價僅2-3美元,而北斗芯片售價竟高達70元(約為11美元),約為GPS的4-5倍。從產品推廣來說,以車載導航產品為例,前裝車載導航產品的廠商要進入汽車制造商供應鏈體系需完成一系列測試,對品質和穩定性要求高,產品更新周期長;然而北斗產品市場化的時間尚短,技術不成熟,短期內也很難進入汽車制造商的供應鏈體系。因此,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若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首先要經得住國內市場的考驗,輔之以政策的支持,在產品性能、價格、渠道推廣等方面“下猛藥”。
加快產業政策體系建設
北斗衛星導航在手機、車載導航等產品上的應用是撬動北斗產業化的有力杠桿,而政策扶持是加速北斗導航應用推廣的關鍵。GPS推出的數十年,美國政府在保證GPS軍用的同時大力推動其在全球市場的民用,并多次以總統令的形式發布支持GPS產業發展的政策。俄羅斯也多采用總統令的形式發布了關于支持GLONASS產業發展的政策,不論是手機還是平板電腦,對單純采用GPS的產品征收25%的進口關稅。歐盟的伽利略系統雖還在建設中,但也發布了多項支持伽利略發展的國家政策。我國于2013年發布了《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但是與其配套的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遲遲未出臺,導致北斗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與推動,無法帶動整個市場容量的釋放。
價量相逢,“量”先行
在推廣北斗衛星導航產品時遭遇的最大掣肘就是價格問題,市場經濟下廠商必然是唯“利”是圖,一旦銷量上去了,成本下來了,廠商自然魚貫而入,愿意加大投入,推廣產品。但是,銷售量與價格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悖論問題,唯有在政府推廣下打開量的局面,才能在有量的基礎上降低價格。政府可對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進行強制推廣,如軍用車輛、公車、公共交通工具等,再逐漸推廣到民用市場。GPS移動終端在上世紀90年代剛推出的時候要上萬美元,經過20年的發展,現在市面上可以用幾百元買到一臺GPS的移動終端產品。通過產品的大量應用不斷提高其成熟度,包括創新應用模式及商業模式,使得增值服務越來越廉價,價格也就越來越便宜。
行業標準亟須統一
北斗導航產品要有生命力,價格必須與GPS趨近,性能必須好于GPS,用戶才能真正接受北斗。 目前,上游芯片企業生產的芯片規格都沒有實現標準化,可謂五花八門,這樣的結果必然使芯片的適配性差、生產成本高、嚴重制約北斗導航產業發展。只有使北斗產品標準化、規范化,提升產品品質,才能增強北斗形象,逐步開拓市場。
北斗芯片要加強研發,應重點扶持龍頭企業
北斗導航終端的核心在于芯片的質量。目前國內參與核心技術攻關的企業有十幾家,但各自為戰,缺乏合作與交流,重復研究現象嚴重。過多企業盲目投資進行關鍵技術研究,不僅加劇了資金短缺,而且浪費了寶貴的科研人力資源、設備資源,更延緩了技術攻關速度。從國外二十余年的導航芯片發展史可以看出,芯片研發及生產廠商最后僅會有極少數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勝出。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規范行業技術標準、劃分產品市場規模等篩選出龍頭企業,加強對重點優勢芯片企業的支持,幫助其實現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為北斗導航參與國際競爭提供堅實的基礎。
多管齊下破解“融資困境”
由于前期高額的研發投入和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北斗企業具有明確的、迫切的資金需求。但現實情況是整個產業的整體融資環境不佳,這是由于北斗行業的特殊性造成的,北斗企業固定資產少、無抵押,造成貸款少、貸款難;融資渠道狹窄、手段單一。因此,整個北斗產業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資金進行補貼推廣,資金使用效率較弱,無法起到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為提升產業資本應用水平,應考慮設立北斗產業引導基金,并且委托市場化的管理機構,對項目進行篩選與管理,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實現政府資金的以小博大和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時,借鑒國外經驗,研究健全北斗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推動相關部門扶持行業內優秀企業上市,優先核準企業發債券。
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北斗”這位初入江湖的九州弟子想要挑戰壟斷全球的山姆大俠,道路曲折而漫長,眼下權宜之計唯有沉潛內修——政策扶持,產品創新、標準規范、融資渠道拓展。在技術升級和市場演變的交織下,為“北斗”點燃一盞明燈,照亮前進的方向。期盼著,有一天,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北斗衛星,有北斗的地方就不會迷路。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咨詢事業部林婧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