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醫改啟動以來,政府希望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打破醫療市場的壟斷,全國范圍內的社會資本辦醫熱潮拉開了序幕。據衛計委統計,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國民營醫院數量已經達到11029所,相比2012年同期增加1564所;全國公立醫院數量13441所,同比增長48所。
盡管民營醫院的數量迅速增加,但市場份額并未獲得相應增長。從機構數量上看,民營醫院占比46%,公立醫院占比54%;但是,二者的醫療服務量仍是天差地別。根據衛計委的公開數據,2013年1-11月,全國公立醫院共接待217119.4萬診療人次,民營醫院共接待24354.3萬診療人次。按照供應量計算的公立與民營醫院的市場份額之比為9:1,與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
民營醫院的市場份額不振,既不符合過去兩年投資機構狂熱追捧的期待,也與《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設立的“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的目標相距甚遠。且不論很多民營醫院走的是平價路線,即使只看高端市場,也仍有大量需求滯留在公立醫院未能轉移。投資者和政府對民營醫院的“鯰魚效應”充滿期待,但現實的答卷似乎并不理想。
民營醫院為何難以吸引客源?直觀看來,困境主要來源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缺乏群眾基礎。由于我國醫療市場一直以公立醫院為主,“醫院是政府辦的”這種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相較之下,民營醫院成了新鮮事物,患者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接受。另一方面,以“莆田系”為代表的民營醫院,在進行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涉嫌虛假宣傳、醫療詐騙的行為,對民營醫院的整體口碑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缺少醫師資源。醫師是醫療服務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很多醫療基金的投資經理感慨,這個行業有市場、有前景,就是不好找人。從數量上看,我國現有醫生的整體缺口就較大。2012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94,但由于本科以上學歷的醫生僅占不到五成,粗略估算,每千人口擁有的合格醫師數量僅為0.9左右。另一方面,公立醫院的壟斷限制了醫師資源的流通。由于我國未實行自由執業制度,醫生屬于“單位人”,而非“自由人”。公立醫院屬于事業單位,醫生占用編制,同時也被編制綁定。同時,公立醫院在落戶、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優勢,對醫師資源的流動起到了進一步的固化作用。
第三,醫療保險限制。自從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普及之后,老百姓的醫療支付能力獲得了大幅提升,看病時自然選擇具有醫保定點資格的醫院。但是,與公立醫院“天生”就享有資格不同,民營醫院被納入醫保定點往往要歷經許久,也就導致了很多需求的流失。另一方面,我國商業保險的普及率非常低,限制了高端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也是很多高收入人群未能選擇民營醫院就醫的重要原因。
民營醫院的困境,既有自身根基的問題,也反映出前期醫改政策在力度和精度方面的欠缺。盡管本意良好,但由于配套機制缺乏、設計不得要領等原因,很多政策流于形式,甚至因為觸動了公立醫院的利益,慘遭抵制。
以多點執業為例,衛計委于2011年開始在各省進行政策試點,2014年出臺征求意見稿擬全面推進。但是,從目前的實施效果來看,申請多點執業的公立醫院醫師非常少,并且絕大部分是退休醫生,多數在職醫師寧可冒風險到民營醫院“走穴”,也不愿向單位提出申請。按照現行政策的規定,醫師申請多點執業必須獲得第一執業點的書面同意。盡管多點執業有利于提高醫師的合法收入,但對公立醫院并無裨益,甚至可能導致醫院遭遇患者流失、聲譽受損等風險。因此,公立醫院對多點執業存在抵觸,而在職醫師顧慮單位的反對,擔心影響后續的晉升和發展,也就干脆不提申請。
與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受制于事業編制制度,公立醫院的人權有限,既擔憂待遇不夠高導致優秀醫生流失,又發愁混日子的醫生無法淘汰,長此以往,造成公立醫院內部管理混亂、分配不公的局面。相比之下,民營醫院的績效考核和競爭機制,則是建立在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之上的。只要市場認可,優秀的醫師就能夠獲得與其勞動價值相匹配的報酬。
用人機制帶來的效率優勢,已經在定位高端的民營醫院凸顯出來,造成的壓力傳導到公立醫院只是時間問題。醫生受到在“健康界•2014醫療投融資論壇”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院長孫虹就直言,“隨著實力強、規模大、水平高的社會辦醫機構的不斷出現,公立醫院的技術骨干或將會被高薪挖走,人才流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對公立醫院造成致命打擊。”
其次,差異化的服務也是民營醫院的重要競爭優勢,在產科、眼科、齒科等技術門檻較低的領域尤為突出。主打產科特色的成都安琪兒已經通過JCI認證,作為本土培育的民營醫院品牌,其醫療質量和服務品質都獲得了國際標準的認可。未來,如果民營醫院能夠解決醫師來源問題,并得以向技術門檻更高的醫療領域滲透,差異化的服務將成為重要的制勝手段。
截至目前,數量激增的民營醫院仍是政策大躍進的產物,還未對公立醫院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民營醫院最大的貢獻在于作為“陪練”,使得公立醫院的問題不斷暴露,為深化改革提供思路。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中,效率高的企業往往能夠形成低價格、差異化等比較優勢,吸引更多資源的集聚,擴大市場份額,進而迫使效率低的企業進行改善和提升,或將其擠出市場。由于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的功能定位不同,政府需要足夠的公立醫院保障基本醫療服務,慘烈的擠出效應或許不會出現。但是,面對逐漸增加的競爭強度,公立醫院必須改變的趨勢不可逆。
盡管發展仍處困境,但民營醫院重要的第一步已經邁出,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從“陪練”到“選手”的晉級。2014年4月,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有關問題的通知》,將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定價放開,此舉將使民營醫院的利益分配機制更能體現醫護人員的服務價值,也更有利于民營醫院培育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從導向上看,政策對民營醫院的市場化用人機制較為肯定。隨著醫療服務市場的逐步開放,民營醫院或許能夠以人才的價值實現為突破口,通過市場的淘金規律讓醫生的競爭回歸到技術和服務的本質,進而形成內部治理機制的固化和完善,提升核心競爭力。由于我國醫療市場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實現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尚不現實。然而,由優秀的民營醫院打頭陣,率先實現公平公正的內部管理機制,奠定醫生實現個人價值并獲得長期發展的基礎,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醫生從體制內“走出來”,又能夠淘汰那些只關注短期利益、犧牲醫生職業生涯的民營醫院。
優化的機制會帶來優質的資源,形成外部反饋到內部提升的良性循環。一旦具備完善管理機制的民營醫院形成氣候,公立醫院的資源壟斷能力將被顯著降低。作為市場的觀察者和服務的使用者,我們對民營醫院這條“鯰魚”攪動醫療服務市場的“深水”尤為期待。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咨詢事業部梁冬寒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