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人們不斷地升級計算機硬件以達到更快的數據處理能力。如今,分布式計算通過將計算機、手機等終端的數據處理能力集中,形成巨大的能力資源,通過協同完成原先的超級任務。分布式計算把眾多的計算機資源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使任何一部普通的計算機都可擁有處理超級任務的計算的能力。這種分布式計算技術改變了傳統IT產業的技術基礎,將需要巨大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眾多小的部分再分配給許多計算機進行處理,它將所有電子產品變成具備無限處理性能的設備,并影響著整個IT產業的格局。  正如分布式計算對傳統IT產業所帶來的變革一樣,3D打印也將對傳統制造業帶來新一輪革命。今后幾十年,隨著3D打印機的普及,部分傳統工廠將逐漸消失,生產制造將從大型、復雜、昂貴、冗長的工業過程分離出來,3D打印技術將使得任何計算機都能成為優秀的生產工廠,人們將以新的協作方式進行生產制造,制造過程將發生深度變革,制造業也將因3D打印的技術特點,再次回流到發達國家,“美國制造”將成為可能。  【制造工藝的革新使“中國制造”受到沖擊】  3D打印技術原指堆積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中的一種,現在普遍被用來描述堆積制造行業。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系統,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型,制造出實體產品。與傳統制造業通過模具、車銑等機械加工方式對原材料進行定型、切削以最終生產成品不同,3D打印將三維實體變為若干個二維平面,通過對材料處理并逐層疊加進行生產,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復雜度。這種數字化制造模式不需要復雜的工藝、不需要龐大的機床、不需要眾多的人力,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便可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使生產制造得以向更廣的生產人群范圍延伸。可以說,3D打印技術的未來前景無可估量。  縱觀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替代了手工作坊,用機器替代了手工勞動,同時,蒸汽機為生產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徹底改變了傳統生產方式,生產效率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改變了經濟,制造業和貿易得到蓬勃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裝配生產線的出現為標志,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變革,雖沒有使生產方式發生根本的變化,但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改進,生產力高度集中,規模經濟效應得以體現。如今,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堅定了“再工業化”的國家戰略,紛紛將發展以3D打印為代表的智能制造作為未來重振制造業的重要手段。屆時,新的制造工藝將在減少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對我國傳統制造業造成一定沖擊。  【制造模式的變革賦予每個人都具有制造的能力】  3D打印作為智能制造中的一種新的加工工藝,將改變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以裝配生產線為代表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產品生產從傳統的批量化、標準化向個性化、定制化轉變,實現生產模式的根本變革。這種新型模式把制造真實產品由以重型設備和密集勞動力為基礎的傳統制造業轉變成為更類似于藝術和軟件的分布式模式,即人人都是創造的主體。另外,3D打印也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經濟學。大規模生產中最大的開銷為前期的工具投入,而且產品越復雜,更改越多,成本也就越高。而3D打印所代表的數字制造則正好相反,制造不同的產品與制造完全一樣的產品花費相同;打印各種小部件構成的高精度產品與打印一個普通的塑料塊花費相同;在生產開始后修改產品只需要修改原型設計圖,生產工具無需任何花費。  同時,3D打印的推廣應用將減少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用戶可以通過共享方式下載原型設計圖,并根據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在軟件中進行修改,只要在數小時內便可將符合自身需求的個性化產品打印出來,拋棄了傳統工廠大規模標準化制造的形式,使產品的生產制造周期大幅縮短,并從工廠向個人延伸。消費者可以將需求直接轉化為產品,并使得任何人均能夠通過共享和眾包(Crowdsourcing)等形式參與產品的設計、改進、宣傳、推廣、營銷等過程,并可分享其產品的利潤。換句話說,3D打印所帶來的生產模式轉變,將開創一個全新的扁平式、合作性的全球手工業市場,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層級式、自上而下的企業結構。一個由數百萬人組成的分布式制造網絡代替了從設計到制造在內的所有環節,大幅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使數以萬計的個人與中小型生產商對傳統上處于優勢地位的大型生產者提出挑戰。  【新模式為企業生產及創新帶來無限動力】  傳統產品的生產模式,首先由生產商對市場進行調研,然后根據調研結果找出產品的消費需求,再根據需求設計出新產品,最后通過工廠進行統一的批量化制造。而如今,3D打印所形成的分布式制造模式,以用戶創造內容為代表,使人人都有能力進行制造并參與到產品全生命周期當中,徹底顛覆傳統制造業模式,生產企業也能因此而受益。在產品開發方面,新模式使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由原來的以生產商為主導逐漸轉向以消費者為主導,消費者能夠更早、更準確的參與到產品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并通過龐大的分布式網絡對產品不斷完善,使企業的產品更容易適應市場需求,并獲得利潤上的保證;在產品創新方面,3D打印模式延伸了創新邊界。通常,研發和創新因成本問題而無法緊密聯系。如今3D打印模式使用于產品初始階段的成本大幅下降,新技術、新產品的產學研得以緊密結合。另外,借助龐大的分布式制造網絡等社會資源,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研發實力均能獲得大幅度提升,創新邊界得以延伸。  當前,不少令人感到科幻的3D打印案例不斷傳出,然而,3D打印技術并非萬能,因其在材料、打印尺寸、規模經濟等方面的劣勢,在短期內仍然無法取代整個傳統制造業。但不可否認,3D打印技術的出現,帶給人類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挑戰了傳統工業整體格局和規模化生產方式理念。由于人們有了可以隨時隨地制造滿足自身需求產品的能力,傳統制造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的變革,3D打印帶來的社會化制造模式已成大勢所趨。  本文為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新興產業事業部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