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士余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唐家成在北京共同簽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公告》,原則批準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建立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這標志著深港通實施準備工作正式啟動。
李克強總理在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提到了大熱的“深港通”,他說 “在滬港通試點成功基礎上推出深港通,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在法制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方向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李克強指出,啟動深港通有利于投資者更好的共享內地與香港經濟發展成果,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有利于進一步發揮深港區位優勢,推動內地與香港更緊密合作。他還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整體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了解深港通更深層次的意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深港通。
1.什么是深港通?
2.投資者門檻和交易細則是什么?
3.深港通會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4.深港通的到來,意味著什么?
滬港通也好,深港通也罷,說到底是一種雙向的渠道:內地投資者可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用人民幣交易香港H股的某些股票,反之,海外投資者也可以在香港交易所用港幣交易內地A股的某些股票。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資本市場開放的試水。在這之前,大家要到交易地去開戶;開通之后,還增加了交易的額度(每天交易額度是130億,總額度已取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交易的便利度。
5.中央為什么要搞滬港通和深港通?
說到底,是為了金融改革的目的——資本市場的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在最終狀態下,資本可以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自由流動和配置,人民幣也可以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顯然,這需要多方面的改革,而滬港通和深港通是其中的一塊試驗田。對于想“出海”的中國資金來說,可以通過這兩個工具在香港試水,為技術操作和監管提供經驗。
比如,國內流動性太過泛濫,多渠道入手化解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由堵改疏。這就需要把國內嚴重過剩的人民幣引導出去,俗稱人民幣出海,又叫資本輸出。但資本項下的外匯還不能自由兌換,也不能急于放開。所以才有了滬港通和深港通。
同時,人民幣要從交易貨幣、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最終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個投資的功能必須要有,而且必須要在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市場中去實現。國內資本出海游泳,可以先在香港試試水。
而在國家戰略布局中,金融市場的控制非常重要。控制住港股的定價權,就要先從中小盤股開始。在未來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港幣與美元間的聯系匯率也將成為人民幣自由兌換的一塊試金石。要在港幣上有控制力,就要提前下手布局香港的金融市場。
6.深港通效果會如何?
從前期的滬港通來看,數據顯示,從正式啟動的2014年11月17日算起,到2016年6月22日,滬股通的日度平均使用比率為4.5%,累計使用額度1361.8億元,占投資總額度的45.4%;港股通的日平均使用率為6.8%,累計使用額度1749億元,占總額度的70%。
而在平均數據之外,除了開通第一天用完了當天的130億元額度之外,之后再也沒有用完過;而從后期來看,南下的資金則越來越超過北上的資金。這或許略低于最初的市場預期,也跟政府最初的預期有一定差距。
7.深港通對于香港的意義是什么?
對香港而言,深港通的啟動將使香港在金融領域與內地密切合作再上新臺階,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動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法律、制度、人才、資金上具有多種優勢,也是溝通聯系內地和世界的重要通道。長期以來,內地企業通過香港融資平臺“走出去”,香港資本市場也得以不斷發展壯大。2015年4月,滬港通運行半年后,港股市值勁升至30.55萬億港元,躍居全球第三,就顯見得到中央大力支持的香港有能力不斷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讓人們對深港通未來的效益更加充滿信心。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深港通的推出,無疑是中央“挺港”精神的具體體現,這充分說明香港在國家發展格局中不但沒有被邊緣化,反而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并從中開創自身新的成長空間。
作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將在人民幣與國際金融資本間繼續發揮出蓄水池、緩沖器、實驗田的作用。而資本自由兌換逐步放開的節奏,又是由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來決定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香港較之上海或深圳,其作用與影響顯然將會更為積極。
要知道,滬港通之前,港股日交易量僅六七百億港元,而在之后,則一舉突破2000億港元。同時,香港股市較A股普遍折價50%的低估值公司,是推動股市上漲的重要因素,公募資金的南下起到了示范作用,表明內地投資人已經將眼光轉向香港。在去年4月時,內地券商香港子公司,基本開戶量較去年同期就有10倍以上增長。
8.深港通能否帶來進一步市場化改革?
對于海外投資者來說,中國始終是不可回避的市場;但之所以很多海外投資者對A股有憂慮,是擔心過于行政化的干預,導致無法市場化地預測管理行為。
但從更宏觀的層面看,這至少代表了改革并未停步。正如證監會發言人表示,深港通意味著A股與海外市場的連接更進了一步,擴大了開放的力度,包括納入了大部分的A股、H股公司等。同時,無論是對交易公司的市值限制,還是限定機構投資者,都代表了中國的金融改革依然在謹慎中前行。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行政總裁Mark Austen曾經撰文,非常看好深港通的前景。這是因為,按照市值,截至2014年底,深交所總市值高于2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9;按照去年的成交額計算,深圳排名世界第四,月均成交額是倫敦證交所的2倍多,排在它前面的只有紐交所、納斯達克和上交所。同時,相對于上交所,深交所的民企更多,制造企業、IT企業都是上交所的幾倍;而從2006年以來,深證綜指已經漲了4倍多,同期上證綜指只漲了1倍。在他看來,這將“把代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行各業的可投資A股(從大盤股到中小盤股)全盤呈現到世界面前”,“大大提高中國股市的吸引力,并極大地促進中國融入世界金融體系——而這顯然是一件好事”。
深港通的推出不僅標志內地資本市場在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方向上繼續邁進,也是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再次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繁榮發展的重視、關愛與支持。
應該說,深港通與早前試點成功的滬港通一樣,都是國家擴大深化對外開放的戰略需要,也是國家支持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經濟穩中求進的政策考慮。對于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而言,深港通都是重大利好,兩地資本市場交易制度的融合將進一步推進,兩地金融產業互聯互通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格局將更加明顯。無疑,啟動深港通有利于廣大投資者更好地共享內地與香港經濟發展成果,將創造一個多贏、眾贏的新局面。
(本文內容根據證監會、中國政府網、微信公號“俠客島“等編輯整理,圖片來自同花順財經,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中國投資咨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