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對促進投資、穩定增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今年以來,已經在全社會投資中占比超過60%的民間投資增速呈現持續下滑態勢。自5月份以來,從總理到各部委,都在“診脈”民間投資下滑的原因。民間投資的增速持續下滑,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1638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3.9%,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個百分點。13日召開的5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和14 日召開的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均提到了這一現象。
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會不會拖累經濟增長?
統計局:提升消費貢獻率也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如何解決民間資本投資的問題?
專家:企業、市場、政府應三管齊下
企業:把握公共服務成為轉型新契機
一直以來,民間資本主要投資于傳統制造行業,然而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傳統企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的大背景下,民間資本很難找到新的賺錢機會。
中國戰略思想庫秘書長田云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民間資本投資是以獲利為目的的。目前,即使我國利率運行在較低水平,但能夠讓企業獲得更高回報的項目數量相對較少。他認為,不僅在傳統制造行業,幾乎在所有領域中都存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其中,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
李樸民也表示,將扎實開展“去產能”,推動民企轉型發展。全力推動“雙創”,激發民企創業投資活力。對于目前我國在私人服務領域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仍然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田云建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民間資本不能將重點只聚焦于私人領域,而應該更加關注公共服務領域。
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捋順內在機制是關鍵
有專家指出,市場機制要充分發揮作用,需要其細胞和基因得到健康發展。民間資本就是市場機制中最健康最活躍的細胞與基因。民間投資資本完全積累于市場,來源于市場,決策完全是市場導向的,離市場最親近,也就決定其配置效率最高。
政府:“瘦身”、監管兩不誤
首先,針對政策實施不到位的情況,李樸民介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間投資的政策,但有些要求沒有完全落實或者說沒有完全落地。實際執行中沒有把實惠落到民營企業身上。讓利于民,讓利于企業的關鍵是政府行政層級的瘦身,在層級、部門和權利三個方面進行精簡。只有行政體系扁平化、去層級,縮減政府規模才能讓利于民。
此外,李樸民指出,在國家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辦企業、搞投資面臨的制度成本依然比較高。對此,李樸民表示將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要加大“放”的力度,強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進一步推動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