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開放,高收入家庭在養老相關領域的消費需求將被進一步挖掘,包括養老地產、照護服務、適老化設計等在內的養老服務全產業鏈條都將迎來新的變化;以學區為中心建設的養老型社區或將成為養老地產開發商的主要發力點;社區智能化建設將為提高養老服務的效率與精準度提供解決方案。
“422”結構富裕家庭的養老需求將提前釋放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老年撫養比(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老年部分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已經從2000年的9.9人上升到2014年的13.9人。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導致家庭供養資源的減少,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急劇增長。夫妻供養雙方4位老人、撫養1個后代的“421”模式已經成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
在未來,家庭結構向“422”過渡后,年輕夫妻撫養下一代的生活負擔將愈發沉重:尤其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夫妻來說,雙方父母均已步入老年階段,但照顧二孩將占用他們本該贍養老人的大部分時間。因此,對于這類家庭而言,二孩的養育壓力主要源自于時間而非經濟壓力;而對處于適育階段的85后夫妻來說,養育二孩不僅意味著贍養義務的不到位,甚至照顧二孩的職責也可能需要父母一同承擔。
因此,“全面二孩”政策雖然不會在短期內造成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但對于經濟基礎較好的高收入家庭來說,選擇生育二孩將帶來養老需求的提前釋放。
以學區為中心的適老化社區將成為市場主流
一方面,在政策放開之后,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必將成為二孩家庭的重中之重,學區房的地位將更加不可動搖,學校入讀名額的爭奪也將愈發激烈;另一方面,對于生活自理能力較好,思想傳統的老年人來說,與兒孫同住既能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又能協助照顧孫輩,也可以使得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父母的照顧。能否平衡孩子教育與父母贍養問題,或將成為未來二孩家庭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以學區為中心建設的適老化養老社區無疑將成為化解這一矛盾的理想解決方案。無論是居家養老或是社區養老模式,都將為老年人提供包括日間照看、日常體檢、老年大學、文化娛樂在內的全方位養老服務;同時,完善的教育配套解決了城市家庭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二孩家庭的青睞,并成為未來長時間內養老地產的主要發展趨勢。
智能化將成為社區適老化設計的突破點
養老社區適老化設計的最大技術難題在于,既要保證老年人生活的隱私性,也必須兼顧養老服務的及時性。醫護團隊應保證在不打擾其正常生活的前提下,為老年人提供準確及時的幫助和服務。因此,養老社區的智能化將成為該難題的有益補充。例如,為老年人家庭安裝數字監控系統和紅外感應系統,配合電子門卡、一鍵報警、不活動通知等系統,動態掌握老人的就診記錄、生活習慣、是否在家、是否意外等情況。從而確保獨自在家的老人在疾病急性發作或摔倒等事故發生而不能自主求救時,監控系統也能通過紅外感應和對老人日常的活動數據的分析判斷出老人是否出現意外情況,為老人提供及時的救助。
“全面二孩”政策的頒布,無疑為我國的養老地產行業注入一支強心劑。從短期來看,經濟的壓力不會引發二孩數量的爆炸性增長,養老需求將主要集中于中高收入的富裕階層;從長期來看,隨著二孩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國民觀念的進一步轉變,教育、醫療資源分配的日趨合理,養老地產的市場潛力將不可小覷,養老地產行業正在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本文系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時,請注明來自中國投資咨詢,對未注明來源的,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文章內容不代表公司立場,不作為投資及決策直接依據,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