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九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提出“醫養結合”概念,全面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中國投資咨詢專家表示,老不起、病不起的難題有望得到解決。
《意見》重點內容有哪些?
《意見》提出在未來5年,逐步實現均等化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到家服務能力和養老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并在2020年實現所有的醫療機構建立服務老年人的綠色通道。
《意見》從醫養合作機制、服務內容、服務方式、資金投入等4個方面部署重點任務,鼓勵各地按照資源需求,開展多樣化、不同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服務內容上,鼓勵以協議合作、對口支援、合作共建、醫聯體等形式,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共同開展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服務。服務載體上,鼓勵以社區終端和信息平臺為支撐,以簽約服務為保障,提升社區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到家服務、長效服務能力。政策導向上,鼓勵養老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能力,給予設置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以政策規劃和技術指導支持,并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執業。融資方式上,采用整合審批、簡化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的方式,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采用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方式舉辦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機構。
《意見》明確以PPP模式、創新金融產品、投資基金、彩票公益金、政府構面等渠道給予財務支持,并從土地、保險、人才、信息化等方面予以保障,并開展各地方的醫養結合的政策、規劃制度和具體方案的制定工作,統一部署發展改革委、衛生計生委、民政局、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老齡辦、中醫藥管理局等各相關單位的職責任務,開展試點示范和監督考核。
專家怎么看“醫養結合”?
中國投資咨詢公司產業咨詢與投資事業部團隊負責人張佳元認為,“養”和“醫”無縫對接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既讓老人享受到無縫銜接的養老與醫療服務,又減輕了醫院病床壓力,對于破解養老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意見》有3個突出的亮點:
一、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和到家服務。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基礎上,從滿足我國主流的居家養老需求為主,重點鼓勵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和社區,以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遠程醫療、信息平臺為支撐,加強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在用戶信息的共享和快速響應,提升養老機構的醫療衛生能力和到家服務能力,并鼓勵各地探索基于互聯網的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打通健康養老的“最后一公里”。
二、長期商業保險的引入。經濟和資源不平衡,造成各地醫養結合服務成果差異懸殊,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在跨區域服務中實現公共服務的公平的必要制度安排,《意見》支出將符合條件的服務納入醫保范圍,并鼓勵開發商業護理保險在內的多種老年護理保險產品,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利用商業保險經辦和管理精算優勢,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商業保險起步,與社會保險相銜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醫養結合服務可持續發展。
三、統一部署和多部門協調落實。醫養結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意見》從組織保障上充分考慮到醫療與養老跨領域的協調工作難度,統一部署9個部委的工作任務,發改委將醫養結合納入規劃,衛生、民政負責建設規劃銜接和審批環節的合作協調,國土資源部負責落實土地規劃等,人力資源部等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體系,各部門強化職責劃分,加強協同配合,協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
(本文由中國投資咨詢編輯整理。文章內容不代表公司立場,不作為投資及決策直接依據,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