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先后發布《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和《2022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下稱《執行報告》),在回顧去年工作的同時,也部署安排了今年財政系統的重點任務。
財政部在3月20日發布的《執行報告》明確指出,2023年要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綜合治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今年,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繼續受到財政部高度關注,在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做好“遏增量、化存量”的同時,今年財政系統將更加注重對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治理。接受證券時報采訪的專家表示,處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關鍵環節是順利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分類轉型,通過市場化盈利逐步償還稀釋存量債務。
堅持“遏增量、化存量”
保持高壓監管態勢
近年來,我國堅持遏增量、化存量,強監管、嚴追責,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緩釋可控。但財政部在《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指出,過去一年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包括新增隱性債務、化債不實時有發生,部分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臺化”,一些市縣償債能力弱、債務風險較高等。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記者說,近年來財政為應對穩增長需求而大規模發行地方政府債務,導致了隱性債務風險的抬頭,當前債務風險治理已迫在眉睫。
對于今年的隱債化解工作,《預算報告》已做出一系列具體安排。一方面,從資金需求端和供給端同時加強監管,阻斷新增隱性債務路徑,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另一方面,督促省級政府加強風險分析研判,定期監審評估,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此外,今年將在化債工作上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對新增隱性債務等問題及時查處、追責問責等。
在強化監管與風險研判的同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通過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來化解債務風險。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表示,為降低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本金償付壓力和利息負擔,可鼓勵城投公司與金融機構協商,通過借新還舊、展期等方式將隱性債務置換為合適的金融工具,從而降低存量隱性債務風險。
以市場化盈利
逐步償還稀釋存量債務
與去年不同,今年《預算報告》特別指出了部分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臺化”的問題。財政部部長劉昆亦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今年要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治理,逐步剝離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分類轉型發展,防范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臺化”。
自分稅制改革后,我國各地組建了大量融資平臺公司為地方政府承擔融資功能。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教授郭玉清向記者指出,盡管在高速增長期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但融資平臺本身沒有完善的現金流業務,普遍存在償債能力薄弱的問題。
此外,由于融資平臺舉借了大量商業性債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出了更富效率的民營企業融資,影響了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加快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分類轉型,本身就是堅守風險底線的應有之義。”郭玉清表示,只有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營,同其他市場主體展開公平競爭,找準城市建設和公共事業中能夠產生收益的業務環節,融資平臺才能增進現金流,實現“造血”發展,以市場化盈利逐步償還稀釋存量債務。
對于地方融資平臺轉型,《預算報告》明確提出,將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綜合治理,逐步剝離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分類轉型發展。
“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譚志國告訴記者,通過推動融資平臺分類轉型,將進一步提升融資平臺的綜合實力。運用資產重組、歸并整合、存量盤活等方式,優化平臺公司資產質量,提高平臺公司收益水平。同時,通過轉型發展,將融資平臺打造成多元經營、自負盈虧,有一定核心競爭力的市場化綜合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將顯著提振市場對城投行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