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綠色金融等相關領域發展迅猛。日前,近千億規模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實體化運作也在加速推進中,近一個月內已有五大國有銀行股東注資事宜漸次獲批。
4月30日,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先后公告稱,銀保監會已批準其參與投資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綠色基金”)。此前,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相繼發布公告稱,其參與投資設立的綠色發展基金已獲銀保監會批復同意。
資料顯示,國家綠色基金成立于2020年7月14日,首期規模885億元,由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等26家出資主體共同設立。 其中,財政部既是發起單位之一,也是該基金第一大股東,認繳100億元,持股11.30%;長江經濟帶沿線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共11個省市的財政部門合計認繳186億元,出資主體為地方財政廳或地方國資委直屬國企。其中包括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上海電氣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分別認繳15億元、5億元、3億元;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唯一一家民營企業股東,認繳1億元。
據了解,共有9家銀行股東參與國家綠色基金的設立,合計持股比例為65%,資金將分批實繳到位。其中,工、農、中、建4家國有行和國開行均認繳80億元,持股9.04%;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商行持股比例分別為8.47%、7.91%、2.26%、1.13%。
對于國家綠色基金的設立,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綠色基金的推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稱,國家綠色基金的設立是政府拿出“真金白銀”來做信用背書,向國內綠色金融行業的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釋放“正能量”,是國內綠色基金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拐點事件。他認為,這個事件在未來或許會帶動民間或民間與政府混合所有制綠色基金的“橫空出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紓解環保與綠色基金資金不足的問題。此外,他強調,“將來也需要保護好國家綠色基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知情權、參與權、治理參與權和監督權。”
目前,國家綠色基金已儲備各類項目80個左右,并對固廢處理、垃圾焚燒、清潔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充電樁等十幾個細分行業進行分析和研究,在首期存續期間將主要投向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舉有利于加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綠色影響力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綠動資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得知國家層面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并且規模達885億元時,我們是非常振奮的。首先,這表明國家層面對綠色投資的支持不僅停留在政策上,還拿出了‘真金白銀’;其次,在碳中和戰略引領下,經濟面臨轉型和綠色發展的挑戰,迫切需要重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層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如此大體量的資金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綠色投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話題;第三,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出資人大部分是地方財政和一些國有金融機構,鼓勵他們參與到綠色投資中來,有利于提升社會對于綠色投資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出資人和資本金組成,可以和市場化投資機構形成互補,甚至可以深度合作,發揮不同性質資金的優勢,共同投資好企業、好項目。”
那么,國家綠色基金的設立將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啟發?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綠色基金將會對國內金融和綠色環保行業起到引導作用,但真正大規模的資金投入,還需要靠環保產業產生的效益來驅動。在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環保意識下,先行者可能會有更高的收益,然后再帶動更多的資金投向環保產業。
近日,國家綠色基金召開了第二次股東大會會議和第一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進一步厘清了綠色基金投資領域,為后續投資工作的開展夯實基礎,同時推動管理公司的設立,加快實現綠色基金實體化運作。
國家綠色基金表示,未來要更加重視“十四五”聚焦熱點,重點關注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內容,為生態環境進一步做出貢獻。據上海市財政局官網介紹,該基金旨在以市場化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等領域。據光大證券測算,國家綠色基金首期超募885億元,按1:5的比例有望撬動約近4000億元社會資本投向生態環保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