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 3 天的 2017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 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年均增長7.1%,成 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結構也出現重大變革,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推 進,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
1. 樓市調控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 住房制度。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 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 房租賃企業發展。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 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首都經濟 貿易大學教授趙秀池認為,只有發展租賃,形成“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才 能建立長效機制。 “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實際 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因為各個城市情況不一樣,有的是凈流入城市,有的小城市是凈流出城市, 所以,要賦予地方政府制定區別化政策的權力,即中 央會出臺整體的大思路,具體的政策由各個地方制定。
2. 國企改革
此次會議提出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 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 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 法人治理結構。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分析,中央經濟 工作會議把國資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圍繞一個“資” 字來部署,抓住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這一核心問題,意在重點推進國資監管體制改革。一方面 要以管資本為主來完善國資管理機構與體制,預計要 圍繞所有權內容強化監督管理的權利與責任,授權經 營體制是2018年國資改革的重中之重,落腳點是一 個長久的“體制”,而不是一種行為或一時的工作。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央企、地方國企已經出 臺了方案或仍將出臺方案,下一步需要將這些方案做 好,不斷總結經驗。接下來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 革,重點應放在一級法人層面,國資委要充分揮發作用,對質量不高的資產進行果斷剝離,成立國有資產 管理公司進行管理。國資委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 司,將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公司的國有股份交給該機構 管理。
3.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推進農業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 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指出, 農業農村發展不僅要發展種養業,還要延長產業鏈、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要提高農民收入,還要讓農 民上得起學、看得起病、老有所養,同時要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做到宜居、宜業,能夠吸引人們到農村 創業,吸引城里人到農村度假、養生。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 長姜云長認為,要推進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不僅是要解決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更是解決農業農村自我發 展弱化的問題。在現在的條件下,必須充分利用外部 的資源和力量,包括政府政策的轉型,支持促進收入 調整,引導工業和城市資源要素更好地支持“三農” 發展。
4. 污染防治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 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 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環保專家彭應登表示,此前大氣治理以末端治理 手段為主,未來空氣質量改善要實現拐點的話,需要 從源頭入手。也就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調 整三大結構,即產業、能源以及運輸結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大結構”中,運輸結構是首次在 中央層面提出。現在社會流通性很強,交通物流的比 例越來越大,其中重型柴油車占比太大,鐵路運輸占 比太小。大量通過汽車運輸,導致了重型柴油車尾氣
排放對環境質量帶來較大影響。所以,有必要對運輸 的結構進行優化,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這也是一 個根本性的治污措施。
5. 區域協調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 略。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 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 相當。京津冀協同發展要以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保持合理的職業結構, 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 新區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 部研究員劉云中表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早已提出, 比如之前的四大板塊,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 調發展戰略,與之前不同的一點是,強調建立更加 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因此,下一步的探索 重點應該會放在新機制的建立當中,包括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之間橫向的協調機制、人才流動機制等, 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相信 2018 年在京津冀協同發 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方面都會有比較大的進展。
6. 防控金融風險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 融風險,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 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 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 度建設。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金融 風險的源頭在高杠桿。一旦宏觀杠桿超過一定限度, 全社會利息支出總額大于當年新增GDP,經濟就會 陷入不可持續狀態。但去杠桿恐怕是一個中期的事 情,三五年才能實現,步伐太快可能造成資金鏈斷 裂等障礙。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認為,總體看,我國金融形勢是好的。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尤其是處在深刻轉型期和關鍵跨越期的中國經濟,過去經濟 高速增長掩蓋下的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正 在持續暴露,金融改革處于攻堅階段。下一步,一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 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穩健的貨幣政策 要保持中性。二是不斷加強風險監測與評估,強化對 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范。三是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標準 規制,強化實質性和穿透式監管。四是加快出臺金融 控股公司監管規則。五是堅持積極穩妥去杠桿的總方 針不動搖。六是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七是履行好國務院金融穩定 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八是加快完善存款保險風險 監測和早期糾正機制,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風險 化解機制的作用。
7. 全面開放新格局
要在開放的范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 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 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 清單管理模式,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貿易平衡,更加注 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 產品進口關稅。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推進自由貿 易試驗區改革試點。有效引導支持對外投資。部署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 經濟,是中國全球化承諾、同樣也是2018年重要工 作任務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 越大。”
8.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企國資改 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 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強國有企業黨 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近期國有資本改革的速度已在悄然加快。國資 委副秘書長彭華崗 2017 年 12 月 15 日在國新辦舉行 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目前第三批混改試點名單已經確定,共 31 家,其中中央企業子企業
10 家,地方國有企業 21 家。2017 年 12 月 18 日, 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 改革持續推進,目前第三批混改試點企業的實施方案正在加緊制定當中。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 報援引國資委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央企層面的公司 制改革方案已全部批復完成,而各省國資企業的改 制率已達 95.8%。
9. 穩中求進
2017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依然被強調穩中求進 工作總基調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把 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 “穩中求進”從 2011 年開始提出,而后基本年年 提及。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此做過比較詳細的解釋,“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 保經濟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 不出現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 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即主要經濟指標不出現大幅波 動,系統性風險得以遏制,結構要持續向好。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與“進”的關系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即“穩是主基調,穩是大 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 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10. 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 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 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作為新提法、新要求,“高質量發展”接下來如何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了明確指示。“推動高 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 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 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 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 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 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 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