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于2017年7月14日至 15日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不但規格很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經濟正在邁入新周期的情況下,對中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金融監管、風險防范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引發各界高度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席會議并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根據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趨勢判斷,會議提出的“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及與之配套的監管政策將更加完善和嚴格。
回歸本源 保障業主
【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保監會將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堅守保障主業……推動保險在扶貧攻堅、災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養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016 年底至今,“保險業姓保”被監管層屢屢提及,一系列監管政策、措施落地。在此背后,一些中小險種企業發展迅猛,在靠萬能險為代表的投資型險種做大保費規模的同時,資本市場出現的險資大手筆舉牌、收購上市公司、短線“炒作”股票等行為引發熱議。
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而在會議前,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 :“保監會將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堅守保障主業,改進保險產品設計、精算定價、準備金提取規則,建立萬能險調控機制,約束高成本短期限負債業務,推動保險在扶貧攻堅、災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養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從“金融去杠桿”到“經濟去杠桿”
【此次會議盡管是“金融工作會議”,對于“去杠桿”的提法卻是“經濟去杠桿”。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
2016年底以來,特別是2017年4月以來,“去杠桿”的核心似乎是“金融去杠桿”,特別是以銀行業為重點的一系列去杠桿嚴監管。但此次會議盡管是“金融工作會議”,對于“去杠桿”的提法卻是“經濟去杠桿”,這與市場的理解存在重大差異。此次會議通稿中明確指出 :“要推動經濟去杠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要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僵尸企業工作。”反而會議通稿中關于金融部門并未表示“去杠桿”,而是強調嚴監管。會議指出,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此次明確要通過發展金融來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并且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更加強調服務實體經濟是對過去一個階段金融粗放式發展、盲目發展的一次撥亂反正。會議還表示,要改善間接融資結構,推動國有大銀行戰略轉型,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本次會議利多股市態度明顯,一方面會議明確指出“要把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未來政策層要想更多地提高股市的融資功能 ;另一方面會議也指出,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在目前間接融資占比較大的前提下,未來股市制度有可能進一步完善。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此次會議選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模式,相比于此前早就存在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強化了決策職能,在人事任命上也將高于一行三會,其實強化了監管的地位和執行效力。】
歷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都會為接下來五年的中國金融改革指明方向,而今年會議亮點與新意在于監管方面的改革部署。其創新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并強化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同時對功能監管、行為監管、強化地方政府監管職責等都有新穎且明確的表述。上述內容是對近年來金融亂象叢生、系統性風險積累的回應,亦是適應混業經營大趨勢的表現。此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落地意義非凡,主要有如下五大看點 :一是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監管決策機構。二是強化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方面的職責。三是監管信息共享是防范金融風險務實的表現。四是加強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是適應現代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五是強化屬地風險管理,嚴格問責,擴大金融監管職責范圍。近年來對于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討論一直此起彼伏,早在“十三五發展規劃”文件中便明確提及未來五年要“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各界對金融監管框架改革也有諸多討論,并提出了多種改革的方案,如超級央行模式、一行一會模式、一行兩會模式等。此次會議選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模式,相比于此前早就存在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強化了決策職能,在人事任命上也將高于一行三會,其實強化了監管的地位和執行效力。
強化央行職責 防范金融風險
【會議明確提到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信息共享。】
會議明確提到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這一提法顯然提升了央行在一行三會中的地位,有助于增進現有監管體系的協調性。畢竟以往由于機械性劃分, “一行”與“三會”之間、 “三會”內部之間往往存在著目標不一致,降低了監管的效率。筆者認為,這一舉措也與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改革主要方向相一致,是中國金融改革思路更加開放的表現。會議提到要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監管信息共享。早在 2015 年中,中國金融市場爆發股市異常波動,當時證監會為防風險,大力清理配資,但對于銀行、信托、保險等其他金融行業究竟有多少資金進入、市場杠桿水平如何并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金融風險。健全風險監測以及切實做到信息共享,監管信息共享有助于信息透明化,減少預期混亂,以及使得監管力度得當。
加強監管 嚴格問責
【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強調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會議提到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在筆者看來,有別于以往主要強調機構監管,這一創新是適應互聯網金融業態快速發展的需要。實際上,面對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P2P 等領域金融風險層出不窮。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更多的是一種平臺服務,其在信息、數據、產品、服務、渠道可對接很多金融業務,并非單一機構對應。在此背景下,機構監管思路很難滿足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而通過加強功能監管,以及行為監管,將改進以往人為割裂的監管體系漏洞以及交叉領域監管真空。以往金融監管主要是集中在金融監管機構方面,而此次會議強調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于監管、精于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