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依然將“擴大有效投資” 放在重點位置,將投資精準的投向有需要的地方,引導資金投資向補短板、調結構、精準扶貧等方向。
鐵路建設連續第四年保持 8000 億元增長,公路、水運、水利、電信、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項目仍依舊是重點發展領域。上萬億元的投資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得以拓寬投融資渠道,破除民營企業能 夠進入更多領域的彈簧門,并可通過政企間相互借鑒管理經驗提高基礎設施的運營和管理效率。
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一直是我國的主要短板。國務院2017年印發了《“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在2020年前后在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 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八個公共服 務領域,實現城鄉、區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同樣需要通過 PPP 等多元化供給手段加以實現。
基于這些實實在在的需求,“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 模式)”不僅已經成為“穩增長、調結構、 促改革、惠民生”這一國家戰略的重要依托,也是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手段。
從 2015 年提出 的“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在2016 年提出的“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再到今年的“深化”二字,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相關領導在“兩會”答記者問時對于 PPP 模式“欲速則不達”的表述。上述這些都說明從中央政府層面已經認識到 PPP 模式經歷新一輪快速發展,已經到了立規矩、保質量、重實效的階段。PPP模式毋庸置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將是 經濟工作的重點和熱點,但對于PPP模式的定位已 經從簡政放權、鼓勵社會資本加入轉變為擴大有效投資完善政策。可見這些年 PPP 雖然發展迅猛,但相關配套政策等并沒有完全落實,部門政策間存在的沖突和矛盾仍然存在,且產生了很多低效投資。 PPP 模式雖仍在風口,但不論是政府還是社會資本都應該更加冷靜和理性的面對 PPP 模式,應該更加穩健,更加務實的深入推進這一模式,正如肖捷部長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所說“PPP 項目只有前期的準備充分了,后期的實施才能更加順利。”通過在 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解決一些存在的問 題,使它更加健康、持續地發展。
如何讓PPP模式更加健康的發展,可以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深化 PPP 模式的“藥方”。
首先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落實和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PPP 項目實施中遇到許 多問題缺少法律依據和國家規范支持,因此 2017年可期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條例》應該為 PPP 行業的規范和健康發展建立法律政策層面的基礎。 其次“完善相關價格、稅費等優惠政策”。隨著PPP的發展,目前已經出臺了一些與 PPP 相關的稅收 優惠政策,如:“三免三減半”、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經營期間項目公司股利分配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即征即退、銷售自產的再生水免增值稅、污水處理勞務免征增值稅等。進一步完善價格機制和優惠政策,有 利于吸引社會資本關注、參與到 PPP 項目中來,也為 PPP 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稅收問題提供政策依據與支持。 最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政府要帶頭講誠信,決不能隨意改變約定,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 將政府誠信問題著重提出,應對之前 PPP 項目實際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政府耍賴”和新舊官員交接所 產生的項目推進難,履約難等問題。為 PPP 項目順利推進、誠信操作定下了有利的基礎,降低了社會資本的兌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