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俄罗斯黄色录像-亚洲最色网-日本午夜一级|www.skffagnsk.com

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融資、貿易分析

來源于:中國招標周刊 日期:2017-06-08 瀏覽:2992

中國自 2013 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目 前已進入全面落實階段。本文從“一帶一路”建設四 年來的投資、貿易情況與央企、民企參與情況等方面, 梳理一個更全面的“21 世紀絲綢之路”發展報告。

投資、貿易建設成果一覽

四年來,“一帶一路”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 度和成果遠遠超出預期,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 :“豐 碩的成果表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 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

“一帶一路”建設正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 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截至 2015 年末, 中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 11 個國家簽署了自貿協 定,與“一帶一路”56 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 協定,“一帶一路”沿線 18 個國家建設有 53 個經 貿合作區(境外經貿合作區包括加工區、工業園區、 科技產業園區等),為雙邊投資、貿易等合作提供了 法律保障。

此外,中國還將在“一帶一路”沿線的 23 個國 家建設 77 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其中 35 個境外經貿合 作區處在“一帶”的沿線國家,42 個境外經貿合作 區處在“一路”的沿線國家。其中含蓋的國家及地區 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 羅斯、白俄羅斯、匈牙利、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東 南亞地區、南亞地區、非洲地區等。

投資方面

2016 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 53 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 145.3 億美元,同比 下降 2%(主因 2015 年基數較高),主要流向新加坡、 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2013 年以來,中國對東南亞、中亞和南亞等主 要“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總額大幅上漲, 中國對三個區域直接投資占世界總投資的比重亦有所 上升。相對而言,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直接投資則穩 中趨緩。2014 和 2015 年三地總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 12%和 37%,主要為中國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分別 增長 8%和 87%(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直接投資占比 80%以上)。

吸引外資方面

2016 年 1—12 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 資新設立企業 2905 家,同比增長 34.1%,實際投入 外資金額 70.6 億美元,同比下降 16.5%。2016 年以 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同比大 幅上升,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大幅回落,部分原因 為高基數,其次為新設企業家數與投資額并不一定成 正比。

貿易方面

根據商務部公布數據,2016 年 1—11 月,中國 與沿線國家貿易額達 8489 億美元(出口 5234 億美元、 進口 3255 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外貿總額的 25.7%。 2013 年—2016 年間,中國對東南亞、中亞和南亞、 美國和歐盟進出口占比均有所提升,對南亞和中亞、 西亞和北非地區進口額占比有所下降。

出口方面

2013 年以來,中國對東南亞、美國、歐盟和南 亞、中亞地區的出口占比有所上升,對日本出口占比 有所下降,西亞和北非占比相對平穩。東南亞、中 亞和南亞三個區域出口額占中國總出口額的 14.4%上 升到 17.6%。其中,東南亞出口占比由 10.7%上漲到 12.2%,中亞和南亞兩者占比由 4.1%到 5.4%,西亞 和北非出口占比保持在 4%左右。

進口方面

2013 年—2016 年,中國對東南亞、歐盟、日本 的進口額占比有所上升,美國持平,對中亞和南亞 地區、西亞和北非地區出口額占比下降。東南亞、 南亞和中亞三地占比由 13.3%上升到 14.1%,主要 為東南亞 10.6%上漲到 12.4%,中亞和南亞占比則 由 2.8%下降到 1.7%,西亞和北非進口占比由 9% 下降至 5.87%。

央企成為“一帶一路”主力軍

目前,央企仍然是“一帶一路”的主力軍,央企以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為民企走出去創造完備的路線、交通、資源、產業園區等基礎條件,形成“國企搭臺,民企唱戲”的格局。

2015年7月,國資委發布《一帶一路線路圖》,發布了“交通絲路”、“海上絲路”、“空中絲路”、“能源絲路”、“電力絲路”、“信息絲路”六個部分的重大項目進展情況,行業主要分布在交通、海運、航空、能源、電力、通信等領域。涉及央企為中交集團、中國中鐵,中國海運、中遠集團和招商局集團,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南方電網、中國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

 

2015年6月,央企境外資產總額從2.7萬億元增加到4.9萬億元,年均增長16.4%。境外營業收入從2.9萬億元增加到4.6萬億元,年均增長12.2%。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07家(現在減少為102家)中央企業在境外設立8515家分支機構,央企境外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中央企業總體的12.7%、18.3%和8.6%。

對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8158份,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6%,同比增長36%;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7.7%,同比增長9.7%。

民企作用日漸突出

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產業投資高端化、企業抱團走出去、從發展中國家進軍發達國家的趨勢明顯。華為、聯想、長城、三億重工、吉利、紅豆、萬達等大型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獲得了較好的成果。

2015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9382億美元,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平分秋色,其中國有企業占50.4%,非國有企業占49.6%。而在2006年國有企業占比81%,2006-2015年國有企業占比逐漸降低,非國有企業逐步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2015年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8261.9億美元,第三產業占比75.2%,第二產業占比24%(采礦業53.9%、制造業29.8%、建筑業10.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6%),第一產業占比0.8%。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風險

短期來看,一些“一帶一路”投資項目可能確實存在投資回報率不高、財務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一方面,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玻璃和船舶等行業均處于明顯的產能過剩狀態,這些過剩產能除了限產減產,還可以通過增加需求的方式來解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恰恰為我國過剩生產能力找到了一個新的出路,有利于我國國內經濟增長和就業的穩定。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加快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往來融合,有利于我國更便捷地從這些國家獲取資源品、能源品,也有利于我國對這些國家商品輸出,提升我國貿易長期發展潛力和空間。因此,在考慮投資收益時,我們既要立足當前,突出效益原則,也要著眼大局,強調戰略支撐。

我國開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風險:

一是地緣政治風險,部分東南亞國家政局不穩定、政權更迭時有發生,導致這些國家沒有明確的長期發展規劃,給國際投資業務帶來較大不確定性。

二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風險,沿線各國發展模式差異較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同,一些地方存在貿易保護主義障礙。

三是經營性風險,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大部分是經濟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資金投入數量大、時間長、未來收益不確定。

“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需要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機制為之保駕護航。我國已同56個國家和區域合作組織共同發表了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聯合聲明,并且簽訂了相關諒解備忘錄或協議。此外,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中東歐16+1合作機制、中國——東盟10+1等多邊合作機制也不斷取得進展。未來,我國應繼續大力推進雙邊、多邊合作協議的簽訂,加強高層領導人互訪及高峰論壇等政治外交活動,深化互信,尋求利益契合點,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平穩發展。

(來源:中國招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