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形勢,總體基調是“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前三季度GDP與前值持平,依然為6.7%,多項數據指標也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而曾在上半年出現“斷崖式下滑”的民間投資增速也在第三季度出現了止跌向穩的跡象,其在8月由負轉正之后,隨后在9月出現企穩回升態勢。數據顯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月實現了2.5%的增速,比前8個月加快了0.4個百分點。
相關受訪專家表示,民間投資開始企穩回升是整體環境向好的標志,若要民間投資長期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良好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需要PPP作為實際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這兩方面做了大量實際有效的工作。
民間投資企穩回升
統計局數據顯示,1~9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6193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5%,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1.4%,與1~8月份持平,比去年同期降低3.4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當月民間投資增長4.5%,比8月加快了2.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民間投資出現了企穩回升的態勢。”積極變化背后原因何在?盛來運分析稱有三個方面因素。
一是市場環境好轉,企業利潤改善,工業品出廠價格在提升,企業看到市場好轉以后,愿意擴大再生產。
二是政府加大了對民間投資支持的力度,出臺了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組織了大督察。以放管服為重點,加快改革,破除制約民間投資增長制度的限制,比如打破彈簧門、玻璃門,讓一些民間資本能夠進來。
三是開辟了其他民間資本參與渠道。比如目前正在推進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動員民間資本來參與基礎設施項目。
然而,喜悅之中也有隱憂,盛來運表示,目前民間投資的增速與其他領域的增速相比來講水平較低。他表示:“產能過剩的程度雖然有所緩解,但還沒有根本緩解,而且國外經濟復蘇比較疲軟,出口壓力也比較大。國內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所以部分企業出于安全考慮仍在觀望。”
那么,如何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盛來運認為,下一步還是要繼續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加大對關于民間投資相關政策落實的力度,為民間投資的回升繼續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頂層設計:民間投資“26條”
民間投資關系到宏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有效的頂層設計。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促進投資增長、改善金融服務、落實完善相關財稅政策、降低企業成本、改進綜合管理服務措施、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等6個方面提出了26條具體措施,旨在進一步解決制約民間投資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
《措施》提出,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市場準入。按照國務院兩個“36條”、一個“39條”要求,進一步開放民用機場、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配售電、國防科技等領域,市場準入對各類投資主體要一視同仁,鼓勵民間投資進入,確保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社會服務領域一視同仁。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盡快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對企業投資項目的核準、備案等行為,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逐項抓好上述措施的貫徹落實,力促民間投資回穩向好。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壓力的不斷增大,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和經濟學界的共識。總的來看,近些年來對民間投資放開市場準入的政策力度和廣度是在不斷加大的:2010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此后為確保“新36條”得到落實,國務院各部委在2012年7月前又制定了42個實施細則,鼓勵民間投資。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發布的“26條”可以說是最為全面具體、力度最大的一次,必將激發起廣大民企新一輪的投資熱情和活力。
據了解,在一份對民營企業的調查中,民營企業對經濟和后市信心不足;缺少有效投資標的;融資難、融資貴;有效投資渠道較窄或不暢,投資審批手續繁瑣以及因此滋生的各類“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較多等四大因素,是導致民間投資不斷下滑的主要原因。而這些疑慮和問題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26條”中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應,并有明確而具體的改革思路和措施方案。
不過,良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有效執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呼吁,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層面政策時應更有“實質性”。李平指出,地方政府仍然需要繼續轉變觀念,政策落實要更有效,打破壟斷,在評估、融資、比例方面給予民企一定的傾斜,讓民間投資順利進入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石油天然氣等逐步開放的領域。
民企活力:PPP是關鍵
除了提供頂層設計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切實推動PPP作為盤活民間投資的抓手方面,也下了大力氣。
近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召開的2016民營企業PPP投資項目推介會上,推動民營資本參與PPP,絕不僅是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公共產品供給的新舉措,更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已經成為與會人士的共識。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社會投融資服務處處長任獻光表示,為進一步推動民間資本活躍度和對PPP項目的參與熱情,保證項目質量和落地比例,國家發展改革委從各地上報的2000多個項目中,經過深入研究、項目和反饋反復篩選,最終確定了668個PPP項目,總投資1.14萬億元。本批推薦項目符合三個原則:相對成熟;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項目回報方式明確,發展前景穩定。
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楊斌教授表示,民營企業是否有意愿深度參與PPP投資項目是PPP模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要創造條件讓民營資本能夠進一步關注PPP、走近PPP、擁抱PPP,讓民營資本早日成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據了解,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一般面臨投資收益率偏低、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融資難融資貴等諸多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領導小組成員韓志峰指出,推動PPP模式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做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不會一蹴而就。從民營企業角度說,參與PPP項目要堅持“四心”,要堅定信心、充滿誠心、保持專心、要有恒心;從政府角度說,要進一步做好有關工作,切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也要做到“四心”,要滿懷真心、堅持公心、凝聚齊心、不忘初心。
無獨有偶,近日財政部公布了第三批PPP示范項目,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政府與公共咨詢事業部總監荊博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相關文件中談到采購中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民營社會資本,終于為民營社會資本正名,這將有利于在PPP項目采購中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發揮優勢,共同推動PPP項目落地。
清華大學PPP首席專家王守清則在近日舉辦的“政能亮沙龍”上指出進一步推動PPP的必要性。“過去傳統模式是,政府用了納稅人的錢,去給老百姓提供公共產品。從全世界的統計結果來說,這樣的效率都是不高的。PPP模式下,則是讓投資者用自己的錢或者借來的錢,替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果投資者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能達到標準,政府可以拒絕支付,使用者也可以拒絕支付,這就倒逼投資者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PPP模式下,清晰界定了政府與合作企業各自的責任和利益邊界,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最優化。”王守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