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凈零工業法案》《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計劃到2030年將光伏和電池等關鍵綠色工業的本土產能提高到40%。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制造的光伏多晶硅和其他相關組件占比歐盟進口量的90%,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進口占比超過40%。該法案的頒布對國內光伏產業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被視為歐盟為提升清潔能源制造業本土化競爭力、降低進口依賴的又一次重拳出擊。
2023年開局以來,光伏賽道發展維持高速的同時,光伏的價格也一路攀升。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多個環節的材料價格,均呈波動式上漲趨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硅料價格從2022年初的8萬元/噸扶搖直上,截至今年3月15日,單晶價格均價穩定在23萬元/噸左右。硅料價格攀升,也帶動了下游硅片、組件價格相應上升。
面對充滿原料價格波動風險、國際政策風險的全球市場,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步履維艱。
一、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自半導體技術與新能源產業結合發展,光伏產業應運而生。作為國家戰略性發展產業之一,在政策支持和需求驅動雙重作用下,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今年全國兩會圍繞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的核心話題,新興儲能、風光基地、水面光伏、戶用光伏等熱點延伸話題的討論不斷,如何更好地發展光伏產業、打造全球競爭力是人大代表們關心的重點發展議題之一。
“雙碳”目標已成為全球主要工業國的共識,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提振可再生能源占比。在產業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驅動雙重作用下,我國光伏產業把握住了發展機遇,整體呈現快速向上發展態勢。
從產業規模看,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報告統計,2022 年全國新增光伏并網裝機容量為87.41GW,累計光伏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92.6GW,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發電量達4,276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8%,約占全國全年總發電量的4.9%。據預測,2023 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將超過95GW,累計裝機容量有望超過487.6GW。
2022年至2025年,我國光伏新裝機容量增速預計將是整體發電市場新裝機容量增速的三倍,年均新增裝機量將達到85GW至101GW,相當于4個三峽電站裝機規模。
作為最大的光伏出口國,我國2022年光伏產品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512.5億美元,同比增長80.3%,其中出口歐洲的光伏組件金額占比增至54.8%,較2021年增加了10.9個百分點。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光伏產業由過度依賴進口到占據全球產業鏈“多環節第一”,克服了包括原材料質量不穩定、設備自主開發能力低、國內應用場景有限、關鍵技術受限等諸多問題,逐步建立了從材料到設備的自主產業鏈,已經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產業生態圈。
我國光伏產業鏈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制造環節,銀漿、背板、光伏支架、逆變器等原輔材與配套設備等,下游包括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等應用端,已構建出能有效應對新技術開發、快速實現技術驗證和產業化應用的完整供應鏈。
二、產業挑戰與應對措施
目前,光伏產業雖然取得了極大成就,但仍面臨著部分供應鏈價格劇烈震蕩、階段性應用端供需錯配、國際貿易壁壘等挑戰。其中,光伏企業最不可忽視的是:
——面臨價格下行的持續性壓力
國家電投光伏創新中心產業檢測與數據分析中心統計,目前我國光伏電站建設成本相對較高,2022年光伏電站投資成本約為4元/瓦至4.5元/瓦。其中,光伏核心環節組件市場的消費品屬性強,組件價格占光伏投資額的46%左右。
隨著產業需求爆發,產能擴張需求顯現,但產業鏈各環節產能釋放周期差異大,一致性低,加上尚未建立完善的上下游供需對接平臺,導致硅料擴產周期相比電池片、組件等環節較長,產能釋放慢,生產彈性小,最終硅料產量不及需求,供不應求導致供應鏈價格震蕩;另外,產業鏈個別環節出現的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的市場現象,進一步加劇價格波動引發的消極影響,放大對其他環節企業的沖擊。
我們已經觀察到,過去一年上游行業大幅度產能擴張,并伴隨一定程度技術更新,預計本輪因上游材料價格上漲而傳導至全行業的沖擊已趨近于尾聲。
——技術迭代風險
光伏電池的技術進步永不停歇。從PERC電池主流地位受動搖,到以異質結電池、TOPCon 電池為代表的新型晶硅電池大行其道,再到最近廣受關注的鈣鈦礦薄膜電池,技術革新一直是光伏產業的發展重點。
隨著未來工藝流程精簡優化,設備技術成熟良率提升,貴價金屬用量占比下降和材料替代,其成本結構將會得以優化。如何快速應對新技術、新材料的迭代,緊跟國際研發腳步,順應技術創新的產業化發展,是光伏企業需要思考的共同話題。
我們認為,相比尚在實驗階段、后續發展仍需觀察的鈣鈦礦電池,未來5-10年,異質結電池和TOPCon電池更具有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可行性。
其中,異質結電池更具發展優勢,在轉換效率方面,異質結電池的已驗證效率極限超過了25%,超過TOPCon電池的產線平均效率23.5%;在產品良率方面,異質結電池成品率達到97%,接近PERC電池98%的成品率,TOPCon電池行業平均水平只能接近95%。
盡管如此,在前期投入及生產成本方面,目前由于TOPCon電池與PERC產線兼容性較高,不少PERC產能較大的公司出于產線改造周期和設備投入成本的綜合考慮,選擇投資TOPCon電池。
我們預測未來3-5年內,異質結電池和TOPCon將在市場上呈現共存局面。隨著異質結電池產能擴張帶來的規模化效應,其與TOPCon電池的競爭將更具綜合成本優勢。
——貿易風險
世界各國的貿易摩擦日趨激烈,技術性貿易壁壘被大量使用。前有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后有歐盟《凈零工業法》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均立足于保護本地綠色產業的發展,降低產業進口依賴。
從數據上分析,2022年我國光伏產能約50%面向出口市場,出口總額達到512.5億美元,歐洲和美洲分屬第一、第三大出口目的區域。為應對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布局已成為一個必然選項。
正如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東生在今年兩會提出,“中國企業一定要積極推動全球化布局,這樣才能夠保持競爭力,才能夠維持中國制造在全球競爭中的相對比較優勢。”
據我們觀察,已有不少光伏龍頭企業邁出“出海”的步伐。今年1月,晶澳科技(0024590.SZ)宣布投資6000萬美元在美國鳳凰城建立最大產能2GW的組件制造工廠。3月13日,隆基綠能(601012.SH)擬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建設美國俄亥俄州5GW的光伏組件工廠。
光伏企業應放眼全球,避免依賴單一市場,重視中亞、中東、非洲等地廣闊的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結語
光伏產業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能源戰略轉型舉措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基礎性產業。我們既要看到我國在光伏產業鏈多個環節排名世界第一的實力,也要深刻認識光伏產業成本驅動、技術驅動的發展本質。
光伏企業應通過簽訂戰略協議、技術合作開發、企業參股等方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不同環節之間深度對接交流,以明確量價、穩定預期、合理制定生產目標的方式優化成本結構。
同時應加強前沿領域投入、引領行業技術迭代,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擴寬光伏產業廣度,深挖“光伏+儲能”“光伏+交通”“分布式光伏+微電網”等多“光伏+”應用場景。通過“光伏+”的應用新場景和全球化的產業鏈布局,維持中國制造在全球競爭中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