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海南控股
“牛路嶺灌區工程是海南水網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牛路嶺灌區工程開工儀式上,海南省水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牛路嶺灌區工程是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的全國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該工程位于海南島東南部,涉及瓊海、萬寧兩個市縣,規劃以牛路嶺大型水庫為主水源,通過新建和改造各級干支渠等設施,“長藤結瓜”聯結灌區內已建的7座水庫,對區內水資源進行聯合調度配置,解決當地中遠期農業灌溉缺水和城鄉供水問題。工程設計灌溉面積57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4萬畝,工程建成后可實現年可調水1.35億立方米,城鄉供水受益人口近130萬人。
為確保項目落地見效,提高民生服務能力,海南省水務廳聘請中國投資咨詢作為政府方的全過程咨詢顧問。服務過程中,中國投資咨詢基于實地調研,結合水務領域服務經驗,創新項目投融資模式,助力項目順利開工。
積極創新,助力“破冰”
“這(個項目)是海南在水利領域投融資改革的一次‘破冰’”,中國投資咨詢產業與投資咨詢事業部翟華偉說道,“也是響應中央對水利項目‘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做出的一次研究和探索。”
長期以來,水利工程受建設周期長、資金回報率低等方面制約,資金來源以財政投入為主,投融資渠道較為單一。隨著水利工程大規模建設,水利項目投融資機制亟待創新,國家對此十分重視。對于牛路嶺灌區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該項目要積極開展投融資改革,并將優先安排中央預算投資予以支持;海南省也高度重視,要求開展牛路嶺灌區工程投融資試點,該項目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
作為政府方全過程咨詢顧問,中國投資咨詢對該項目投融資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一是多溝通,二是多調研,海南的水庫啊、灌區啊,團隊的小伙伴們都跑了,跑了個遍。”中國投資咨詢產業與投資咨詢事業部負責人吳赟回憶說。
經歷“踏破鐵鞋”,方能茅塞頓開。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調研,項目團隊找到了創新項目投融資模式的鑰匙:水費。“這個項目的建設資金需要通過收水費來補充,所以水價改革就是這個項目的關鍵。”翟華偉總結道。
綜合海南省有關部門關于水價改革工作的文件精神,項目團隊討論出了水價改革方案:在綜合考慮項目資金平衡和用戶承受能力情況下,自項目開始運行,執行運行成本水價。同時,項目團隊提出待工程主體實施完成后,可將改擴建部分水量納入運營邊界,進一步提高水費收入預期,疏通項目引資堵點。經過與當地有關部門研討,項目團隊思路受到肯定。很快,方案經海南省政府重大項目會議審議通過,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
圖片來源:海南控股
三點發力,應對挑戰
“環境變化很快,之前通過的方案,過幾個月發現不合適了。”吳赟回憶道,“當然這也不算突然,我們都有準備的,和客戶討論的時候也達成了共識。”面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中國投資咨詢從三點發力,積極應對:
首先是細化調研。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項目團隊再次深入梳理相關政策、對比研究各種投融資工具,關注到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營一體化的總承包)模式。在重新論證方案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其中“積極探索投建運營一體化建設管理模式”的提法立即引起項目團隊關注。經過又一輪市場案例調研,項目團隊從多個維度對EPCO模式進行優劣勢分析,從資金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角度進行綜合考量,最終將EPCO模式鎖定為重點。
其次是總結經驗。中國投資咨詢曾為廣東、福建、北京、新疆、寧夏等地水務項目提供咨詢服務,項目團隊從既往的水利灌溉投融資經驗中汲取靈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找到了創新既有方案的科學路徑,進而保障了項目科學落地,以及灌區水費市場化運作機制的落實。“通過資源的有效配置、風險的合理分配,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爭取獲得全生命周期最低成本,這對在提高財政資金效率的基礎上加快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建設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翟華偉在項目總結中如是寫道。
最后是服務落地。牛路嶺灌區工程規模大、工期長、任務重,為了推動項目盡快開工,在本項目論證過程中,項目團隊多次實地走訪調研現有水庫、灌區實際收費情況,總結當前工作存在的問題,通過大量分析和財務平衡測算,謹慎確定本項目預期水價,完善落實收費結算機制,助力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我們(討論如何更改方案)的中心思想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項目一定要開工、落地、見效。”翟華偉說。
在海南省水務廳大力推動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投資咨詢與有關部門、參建各方和社會各界密切配合,積極溝通,主動作為,全力推動牛路嶺灌區工程項目前期工作,有效保障了該大型民生項目按期開工。創新的EPCO模式整合了項目建設和經營,有利于中標單位發揮最大的能動性,有利于灌區工程管理的提質、降本、增效、可持續,也有利于保障項目落地見效。該項目不僅惠及百萬群眾,也為海南水利領域投融資打開了新局面。
圖片來源:海南控股
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處的圖片,請版權所有者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補充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