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工作再迎新部署,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受訪專家認為,一攬子化債方案將在“遏增量、化存量”基礎上制定,具體或包括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債務利息負擔、建立長效機制等。短期來看,通過發行新一輪特殊再融資債券進行債務置換較有可能;長期來看,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仍是必要之舉。
化債方案將貫徹“遏增量、化存量”原則
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將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這意味著化債工作已從明確思路階段到了制定方案階段,化債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譚志國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對于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財政部部長劉昆在6月26日作《國務院關于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有所說明。他表示,要督促省級政府加大對市縣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和各類政策措施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逐步降低風險水平。對新增、少報漏報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問題及時查處、追責問責。
雖然會議未提及新增隱性債務,但受訪專家一致認為,這并不能說明增量隱性債務風險的防范工作會有所放松,地方債務風險的處置原則一直是“遏增量、化存量”。
在譚志國看來,即將制定實施的化債方案預計將圍繞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債務利息負擔、隱性債務法定債務統一監管、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推出具體舉措。
新一輪特殊再融資債或推行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為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采取了各種措施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當前,通過金融機構對債務進行置換和展期,從而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受到市場普遍期待。
財政部PPP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對記者表示,考慮到當前地方待置換債務總額的量級以及財政新增債務限額流程的復雜性,引入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以信貸或特殊再融債券的形式參與本輪地方債務化解或是大概率選項。
自年初以來,中央到地方均有提到隱性債務處置工作。2月16日出版的《求是》發表重要文章《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明確提出“加大存量隱性債務處置力度,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利息負擔”的處置思路。地方政府層面,貴州省在2023年預算草案報告中提出,將通過爭取中央支持、金融機構展期降息、盤活資源資產等方式,推動各地將債務利息足額納入預算。
“若有新一輪隱性債務置換,大概率仍會采取發行特殊再融資債的方式。”廣發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劉郁認為。特殊再融資債由財政部下達,理論發行規模為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與余額之間的差額。從地方政府債務空間的角度來看,特殊再融資債大規模發行的概率不高。新一輪特殊再融資債規模可能在5000億元~6000億元的水平。
不論是備受期待的地方債務置換和展期,還是盤活存量資產、成立新的平臺進行再融資,譚志國認為,金融機構作為政府債務的主要債權人,將在政府債務風險化解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債務風險的同時,完善自身信貸風險防控體系。
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
長期來看,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推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仍是遏制新增隱性債務的有力抓手。受訪專家同時提醒,應當注意推進融資平臺轉型過程中,城投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將不可避免地加大。
譚志國指出,簡單依靠發債置換解決不了中長期根本問題,也與中央“不救助”“不兜底”的精神相悖。政府債務問題的根本解決,最終還是需要體制機制的變革,特別是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夯實地方基本財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記者說,導致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為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金融機構的政府兜底幻想、融資平臺公司的預算軟約束所形成的信用擴張機制。而融資平臺公司的市場化轉型是淡化和終結上述信用擴張機制、遏制新增隱性債務的有力抓手。同時,應盡力避免城投債券違約,將該品種的違約率控制在金融市場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當前在經濟復蘇不及預期的背景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為此,地方政府應該確保城投債的按時兌付。”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違約不僅不能解決債務問題,反而會惡化區域信用環境,導致地方國企融資難、融資貴。從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政府部門仍需要持續舉債來實現經濟平穩增長,需要保持政府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