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俄罗斯黄色录像-亚洲最色网-日本午夜一级|www.skffagnsk.com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發揮金融支撐作用

來源于: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日期:2021-07-31 瀏覽:967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

為切實做好“十四五”時期農村金融服務工作,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近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局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此次發布的《意見》,由人民銀行牽頭,對整個金融幫扶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和優化,并做好了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的有效銜接。《意見》所明確的工作要求、工作重點和主要舉措,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提供了明確的支持和指導。有關各方應當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完善基礎金融服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三農”領域,助力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撐。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發揮金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

首先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新任務、新目標、新要求。由于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資源稟賦不一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抵押物,脫貧人口、小微企業等主體創新創業資金需求不容易滿足,農村資產抵押質押物范圍有限,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回報慢……凡此種種,都需要金融機構因地制宜、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積極實踐,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精準對接資金需求主體,不斷滿足其融資需求。 

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體系中,《意見》將“大力開展小額信用貸款”置于首要位置,并非無緣無故。眾所周知,小額信用貸款因其破解了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的難題,發揮了“靶向治療”作用,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金融扶貧品牌,因此,在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后,必須進一步做好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發揮其積極效應。為此,《意見》明確要求,要做好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強化戶貸戶用戶還原則,繼續對脫貧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支持其發展生產和開展經營。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質量監測和續貸展期管理,符合條件的要及時啟動風險補償機制,推動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指導轄區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利率、期限。 

除了小額信用貸款外,《意見》還在“創新開展產業帶動貸款”“開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產品”“加大民生領域貸款支持力度”“拓寬農村資產抵押質押物范圍”“增加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投放”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力圖通過豐富服務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體系,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堅實的金融支撐。

其次要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是否健全,既事關脫貧攻堅成果能否鞏固和拓展,也事關鄉村振興能否全面推進。由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一金融機構實力有限,因此必須集聚所有金融機構、形成磅礴之力,才能全方位提供資金支持。對此,《意見》明確,不僅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將扶貧金融事業部調整為鄉村振興部,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設立專門的鄉村振興金融部或在相關部門下單列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條線,下沉服務重心、延伸服務半徑,保持農村地區尤其是脫貧地區網點基本穩定,支持打造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特色支行或網點;對農商銀行和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即“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要強化支農支小定位,優化資金投向,合理控制用于非信貸業務的資金比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

毫無疑問,只有健全政策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商銀行和農信社這樣的金融組織體系,讓不同定位的金融機構,通過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在下沉服務重心、延伸服務半徑中發揮輻射效應,才能更好地為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提供更多信貸支持,才能持續推進涉農貸款穩步增長,才能不斷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從而顯著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要完善基礎金融服務。

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大短板,是基礎金融服務薄弱;而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又直接關乎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

一方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既直接影響村民的貸款額度、利率水平和貸款可獲得性,也深刻影響鄉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是鄉村數字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抓手之一,也是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深得人心的民心工程。此外,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是提升農民金融意識,防范金融詐騙,守住百姓錢袋子,保護農村地區金融消費者權益不可或缺的方面。這些基礎金融服務滲透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與鄉村振興的目標水乳交融,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有關各方必須持續推進、不斷完善的工作。  

為進一步完善基礎金融服務,《意見》明確要求,一方面要繼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鼓勵開展符合地方實際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行動,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探索開展信用救助。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市場化征信機構運維地方征信平臺,引導市場化征信機構提供高質量的涉農征信服務。進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功能,擴大覆蓋主體范圍。另一方面,要推動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的普及應用,積極引導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向鄉村下沉。鼓勵和支持各類支付服務主體到農村地區開展業務,鼓勵符合“三農”特點的新型支付產品創新。鞏固和規范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發展。繼續推廣“鄉村振興主題卡”產品。推動支付結算服務從服務農民生活向服務農業生產、農村生態有效延伸,加強風險防范,持續開展宣傳,不斷提升農村支付服務水平。此外,還要加強農村金融教育,開展集中性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推進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設。深入實施“金惠工程”項目,推動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金融宣傳教育全覆蓋,探索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提升農村居民數字金融能力,逐步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暢通金融消費者投訴渠道,完善訴調對接、小額糾紛快速解決、中立評估等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農村地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才能疏通“血脈”。而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更多金融機構的參與,更多金融資源在“三農”領域的投入,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