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俄罗斯黄色录像-亚洲最色网-日本午夜一级|www.skffagnsk.com

新基建應該首先在都市圈發力

來源于:中國經濟時報 日期:2021-03-17 瀏覽:1112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都市圈的發展再次引起代表和委員的關注與熱議。除了引人注目的京津冀、長三角都市圈,很多省市的代表和委員都在為當地的都市圈建設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宣城市市長孔曉宏建議,加快推進寧宣(南京至宣城)鐵路項目,讓以宣城為代表的皖南,通過“安徽東部橋頭堡”的定位,加速融入寧杭兩大都市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建議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開放平臺打造、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逐步形成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現代化都市圈。

九江市委書記林彬楊、市長謝來發等三名來自九江市的全國人大代表更是提交聯名建議,呼吁新建長(沙)經九(江)至池(州)——“長九池”高鐵,加速中部地區崛起,串聯長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皖江城市群等。

近年來,由于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以都市圈、城市群以及核心城市為引擎的區域經濟體系,中心城市主導下的城市群加快發展,正在釋放出中國經濟新的潛能。加強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投資,增加生態保護、環境治理以及相關體系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投資等,成為本次兩會的重頭戲之一。

都市圈是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就都市圈發展來說,中國未來城鎮化發展是沿著“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路徑,先是城市的大型化、中心化,然后是都市圈化,之后是發展城市群。

研究數據表明,過去十年來,新增城鎮人口的65%進入核心都市圈,未來十年這種趨勢仍然會持續,而且都市圈的人口“質量紅利”將進一步凸顯。未來,我國城鎮化新增人口的三分之二將集中在都市圈。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人口是市場的基石。人口紅利繼續釋放,將決定未來都市圈的能級。同比會出現大量跨城通勤人口,這也使得都市圈空間通過通勤體系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網絡,外圍節點型城市加速發展。而產業又是都市圈的發展內核,與人口一起構成都市圈發展最大的基本面,而在這個產業基本面里,新基建對都市圈的影響無疑是重中之重。

新基建應首先在都市圈發力

縱觀此次兩會對于都市圈的討論,幾乎所有的代表委員都強調了基礎建設對于都市圈發展的重要性。當然這里指的基建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僅是造橋修路,取而代之的新基建是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打造文化交流互鑒高地、優化配置各類要素資源、推進開放合作攜手共贏,在體制機制方面開展探索創新和先行先試。

“新基建”是未來智能社會的底層基礎,通過“新基建”帶動相關產業新動能發展,使我國整個產業體系更具有競爭力。“新基建”要以都市圈作為核心載體,提高投資效率,促進城市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因此,這樣的新基建往往和新技術、新產業相掛鉤。產業發展的大國蝶變,將從全面開花的跟隨型經濟,向核心都市圈引領的創新型經濟轉變。

專家認為,創新將決定都市圈未來的高度。哪些產業能跑到世界前沿,在全球價值鏈的享有位置,便決定了這個都市圈在世界范圍內的重要性。

都市圈重新定義不動產市場和城市競爭力

研究數據表明,從過去十年房地產市場表現來看,全國市場增長了6倍,都市圈市場則增長了7.5倍,其中都市圈的外溢市場增長了10倍。2019年,我國9個核心都市圈房地產市場的平均增幅是非都市圈的兩倍??梢钥吹?,都市圈以及都市圈的外溢市場增速明顯高于全國。

專家認為,現代化都市圈的培育使得三四線城市開始承接來自核心城市大量要素資源,并將越來越多的產業轉移到這里。這意味著未來大都市圈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而工資不低、房價相對不高的都市圈外圈層的城市也將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流入,這有利于加快房地產市場轉型和平穩健康發展。

倪鵬飛也認為,現在的城市競爭正轉變為都市圈競爭,甚至城市群之間的競爭。而城市圈是空間聚散兩種力量作用的結果,當前中國空間經濟正進入聚中有散的發展階段。各都市圈應該加快多中心的規劃和布局,加快基礎設施在都市圈范圍的延伸和加密,加快公共服務的同權化和優質公共服務的外遷,加快產業鏈體系的一體化布局,塑造以都市圈為單元的住房體系,在都市圈尺度上實施新市民安居工程。

總之,在都市圈發展的新時代,各種資源,包括人口、技術、數據、資本、土地、教育、醫療等都涌向了都市圈。可以說,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機會就在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