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其中,有效投資補短板、強弱項、優結構、增動能的關鍵作用更加凸顯。必須理直氣壯抓好投資,以精準投資促進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4145億元,同比下降16.1%。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投資活動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足、空間廣,疫情短期沖擊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國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和發展趨勢。
投資一頭連著需求、一頭連著供給。投資的帶動性強、關聯度高,不僅是消費的重要變量,也是供給的重要內容,對于穩定經濟運行和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20%至30%,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不到15%,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只要著眼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不論從需求還是從供給的角度看,我國投資的潛力和空間都是巨大的。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無論是“老基建”還是“新基建”,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老基建”空間廣闊。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基礎設施條件取得明顯改善,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還相對落后,教育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與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疫情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我國傳統基礎設施領域仍有較大空間,社會治理、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等薄弱環節也亟待加強。
“新基建”方興未艾。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疫情期間,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數字娛樂等產品快速增長。進一步助力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也離不開投資的支持。
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是穩投資的有力手段。目前,鐵路、機場、公路、水運等交通領域重大項目加快復工。從長期來看,通過切實加強項目儲備,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項目,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儲備格局正在形成,投資的支撐力源源不斷。
疫情發生后,有關部門抓緊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擴大地方專項債券規模,優先配套和支持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加快項目審批進度,加強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接下來,還將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從投資主體來看,我國始終重視激發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負面清單”制度落地實施,政府投資引導、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了一大批符合發展方向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項目建設。通過加快出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中國依然是重大外資項目落地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