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2018(第十六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在新一輪水環境項目釋放面臨績效考核硬約束與PPP新政下,與會者就“從環保走向生態的PPP實踐探索”的話題,深入探討我國環境治理的剛性需求與政府對PPP發展規范的關系。
財政部PPP中心推廣開發部主任夏穎哲表示,此次會議的關注點是如何讓社會資本有信心參與PPP,如何讓金融機構有風險意識去評判哪些項目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從而培養一些優秀的社會資本、講信用的地方政府和有績效的項目。“我們的宗旨是讓PPP工作能夠更加規范、更加透明、更加公開,使PPP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和優化,讓PPP成為真正的PPP項目。”夏穎哲認為,應該讓項目、專家庫和社會資本聯動起來,培育出真正的PPP項目。
在談到PPP的創新方向上,中國水環境集團副總裁房勇說,推廣PPP要不忘初心。PPP模式不是一種融資方式,而是一種機制變革。只要堅持初心,就能把事情做好。得益于PPP,集團有很多是國家示范項目,這對行業意義較為重大。房勇表示,要堅持以技術為核心,不斷進行模式創新、金融創新,還老百姓一片清水、一片藍天。
在探討中國環境治理的剛性需求時,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旭說:“生態方面的PPP范圍會越來越廣,涉及的面也將越來越廣,這不僅需要政府引導,更需要企業提前布局。”他介紹說,東方園林是從2014年開始探索PPP模式的。公司的PPP項目以“三位一體+”為主,即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產業、水經濟。據了解,目前東方園林推廣的PPP項目已有90個左右的PPP項目落地,合同金額達到1500億元。
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譚志國認為,盡管PPP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PPP模式在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務效率等方面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生態領域PPP發展的核心是結構優化,包括運營優先和效率優先。“要正本清源,重塑信心,用規范的PPP激活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將PPP進行到底。”譚志國說。
對于政府如何對PPP發展進行規范,北京金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童玫認為,前幾年PPP出現一些走偏的現象,過度強調PPP融資的功能。PPP首先應該是運營和技術,項目建設是為未來的運營服務的。要關注水行業的運營效果,拿績效說話,PPP模式將在生態環保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