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開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正成為我國基建投融資改革的重要方向。
對于近期有關PPP項目“興趣多,落地少”的觀點,財政部金融司巡視員劉健12日表示,解決PPP落地問題要在項目層面做大量細致專業性的工作,更多要看質量而非數量。
當日,“JIC投資沙龍——PPP領域投資與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JIC投資沙龍”由中國建投主辦,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
論壇上,中國建投董事長仲建安表示,PPP模式是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要求的一次變革,是適應“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要求的一次變革,是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優化資源配置、深化改革開放要求的一次體制機制變革。
劉健也表示,財政部在2013年底開始正式提出PPP項目的設立,當時是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樓繼偉部長第一次給全國財政廳長做半天培訓專門講PPP。PPP從概念到制度到最后項目落地,可以說用一年半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很多國家可能是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路。
“推廣運用PPP模式是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也是公共服務領域制度完善和創新的需要。”劉健稱,傳統的公共服務主要依賴于政府投融資,我們以前政府去借錢,或者預算或者借錢然后再投資,傳統的機制上存在著重投入輕產出,重建設輕運營,大家對GDP投資本身很重視,但最后投資的效果有沒有產出,設備有沒有被閑置,重審計輕監管,前期審計很嚴格,持續運營怎么樣?
他認為,這種傳統模式影響了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轉為PPP之后,項目的投資運營從政府轉為了社會資本,政府的責任從事前投入變成了事后按績效付費。沒有服務就沒有收入,公共部門獲得了穩定的長期服務,私人部門可以獲得可靠的長期收入。
對于PPP項目落地率不高的問題,劉健認為,PPP模式中,政府拿出項目有沒有人去投資這不是政府一家說了算,要有外部約束,有投資者的約束。這種約束有了之后能保障決策的質量更高。對PPP項目落地的說法可能要換一個角度,更多的看質量,不是看數量。
“解決PPP落地問題不是哪個部門發個文就能解決的,不是從上到下就能解決,而是從里到外,在項目層面做大量細致專業性的工作。提高落地率關鍵在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變化有一個客觀分析,合理分配風險,加快加速改革,確定激勵相融的交易結構回報機制,提高項目的可融資性。”劉健說。
對于如何改善PPP項目融資的問題,劉健表示,從股本融資角度來說,產業資本相對有限,成本也比較高,如果是從項目層面都是產業資本,一個單一組成結構,很難承擔大量PPP項目的實施。必須鼓勵機構投資者進入這個領域,在國內主要是保險公司、養老金這些,因為這些機構投資者需要一個長期穩定適度的回報,而PPP投資本身這類資產具有穩定收益抗通脹的特點。
劉健還表示,PPP如果在中國得到較好的實施,也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也需要不僅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加PPP項目管理透明度,也要匯集一批人才,這些制度建設對于穩定社會資本,包括公眾對PPP的信心非常重要,財政部也在這些領域積極推動相應的工作。